古代古董的种类和形态极为丰富,随着时代、地域、材质和功能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以下从几个典型类别展开说明:
1. 青铜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的巅峰,如司母戊鼎(重832公斤,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块范法铸造,器身饰饕餮纹、夔龙纹等神秘图案,多用于祭祀或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错金银工艺,如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龙凤方案,将金银丝嵌入青铜表面形成华丽纹饰。
2. 陶瓷器
唐代三彩仕女俑以低温铅釉烧制,釉色流淌形成黄、绿、褐的斑斓效果,人物体态丰腴;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天青釉洗因玛瑙入釉呈现"雨过天青"色,釉面开片细密。元代青花瓷如鬼谷子下山罐,使用进口钴料呈现靛蓝色,纹饰层次分明。
3. 玉器
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内蒙古出土)采用透闪石玉雕琢,龙身蜷曲如胚胎状,反映早期图腾崇拜。汉代盛行玉衣殓葬,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由2498片和田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工艺复杂。
4. 书画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采用"鼠须笔"书写,章法疏密有致,21个"之"字变化无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描绘汴京市井,全卷计有587个不同人物,城墙采用"界画"技法绘制。
5. 漆器与金银器
战国彩绘漆镇墓兽(湖北江陵出土)以生漆为底,朱黑二色绘兽面纹,鹿角可拆卸;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何家村窖藏)采用捶揲工艺成型,壶身骏马造型印证史籍记载的"舞马祝寿"场景。
6. 其他杂项
- 钱币:王莽时期的"金错刀"(一刀平五千)用错金工艺在刀形币上嵌"一刀"二字。
- 石刻:北魏《元桢墓志》为魏碑典型,笔画方峻,结体欹侧。
- 织绣:明代顾绣《韩希孟宋元名迹册》以针代笔,绣线劈至1/64细丝表现水墨层次。
鉴定要点包括:材质老化特征(青铜的"红斑绿锈"、瓷器的"蛤蜊光")、时代工艺局限(汉代玉器"游丝毛雕"的断续刀痕)、以及出土痕迹(铜器上的范土附着物)。不同朝代还有独特审美,如乾隆时期流行"瓷母"(各种釉彩大瓶),集中了17种釉彩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