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出去的钱币在金融和法律领域有多种专业称谓,具体根据场景和形式有所不同:
1. 贷款
最规范的金融术语,指金融机构或出借人按约定条件向借款人提供的资金,需偿还本金和利息。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类型,受《合同法》《民法典》约束。
2. 债权
法律层面强调权利关系时使用,持有债权的一方(债权人)可要求债务方履行还款义务。在会计科目中体现为"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3. 出借款项
民间借贷中的常用表述,区别于金融机构的正式贷款,常见于个人或企业间借贷协议。
4. 垫资
特定场景下的称谓,如工程建设中甲方向乙方预支的工程款,或股东向企业提供的临时周转资金。
5. 拆借
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通常参照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扩展知识:
古代中国称借贷为"赊贷"或"称贷",唐代《唐律疏议》已有关于利息限制的条款。
伊斯兰金融体系中禁止收取利息,采用"盈亏共担"的穆沙拉卡(Musharakah)模式。
现代P2P网贷属于信息中介型债权转让,法律关系仍属借贷范畴。
企业债券本质是向公众借款,但标准化程度更高,需央行或证监会审批。
注意:无论何种形式,借贷均需签订书面合同,明确金额、利率、期限等要素,年利率超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倍不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