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入菲律宾的中国古董,主要有以下几类来源及背景:
1. 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
菲律宾自唐宋时期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商船频繁往来带来大量瓷器(如青花瓷、龙泉青瓷)、铜钱、金属器等。明代沉船“吕宋号”等考古发现证实了古代贸易规模,这些物品多留存于菲律宾民间或博物馆,例如马尼拉的圣托马斯大学博物馆藏有明代外销瓷。
2. 华侨社群的传承与流失
菲律宾华人移民自西班牙殖民时期持续带入家族藏品,包括祭祀铜器、木雕神像、书画等。20世纪战乱期间,部分古董因家族迁徙流入当地市场。需注意,许多文物因缺乏专业保管而损毁,或被误认为菲律宾本土工艺品。
3. 殖民地时期的掠夺与交易
西班牙殖民者曾将中国古董作为贸易品转运至马尼拉,再经大帆船贸易流入美洲。部分器物(如宗教题材象牙雕刻)带有明显的欧洲改良风格,现藏于阿亚拉博物馆等机构。
4. 现代非法问题
近年来,国际拍卖行出现的菲律宾“生坑”瓷器(如元代釉里红残件)引起学界质疑,可能涉及盗捞南海沉船或黑市交易。菲律宾海关2018年曾查获一批伪装成工艺品的宋代建窑盏,凸显灰色产业链的存在。
5. 鉴定与法律争议
菲律宾本土对中国古董的鉴定能力有限,1936年《国家文化遗产法》虽禁止文物出口,但对早期流入的器物追溯不足。建议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中菲两国2018年已签署打击的备忘录。
补充冷知识:菲律宾中部的“死亡面具”习俗可能受到汉代玉覆面影响,但学术界对该文化传播路径仍有争议。目前菲律宾国立人类学博物馆藏有3件待确认为中国汉代的青玉带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