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抛光工艺复杂且精细,主要依靠手工和天然材料完成。以下是几种重要的抛光方法及相关知识扩展:
1. 解玉砂抛光
解玉砂(石英砂、刚玉砂等)是核心材料,颗粒从粗到细分级使用。先将玉胚用硬木工具蘸粗砂打磨形制,再换细砂反复碾磨。战国时期已出现分级使用砂粒的工艺,汉代运用更趋成熟,解玉砂需经淘洗沉淀获取不同目数。
2. 皮革与织物抛光
兽皮(如羊皮、鹿皮)经鞣制后配合木轮使用,加入天然蜂蜡或植物油作为润滑剂。唐代工匠常用桑丝布包裹木砣进行精抛,利用织物纤维的柔韧性实现镜面效果。
3. 竹木抛光法
楠木、枣木等硬木制成砣具,辅以红砂岩粉或玛瑙粉。良渚文化玉器表面发现的微米级划痕,证实当时可能使用竹片蘸植物油进行定向打磨。
4. 特殊材料抛光
- 酸枣汁处理:宋代《云林石谱》记载用酸枣汁软化玉表,便于抛光。
- 骨粉抛光:将兽骨煅烧研磨成粉,适用于和田玉等软玉材料。
- 乌梅煮玉:明清时期用乌梅汁浸泡玉器,使表面产生微蚀便于后续处理。
5. 工具演进
新石器时代使用石质砣机,商周出现青铜砣具,汉代铁制工具普及。旋转砣机的发明(约商代)使抛光效率大幅提升,《天工开物》记载了水凳式砣机的具体结构。
6. 地域差异
红山文化常用砂岩抛光,形成独特雾面效果;良渚玉器多见定向抛光痕;西周出现“游丝毛雕”技术前,需先进行极精细的表面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抛光常与雕刻工序交替进行,所谓“三琢三磨”。最终镜面效果需用玛瑙压子手工推光,耗时可达数月。部分高古玉器的“玻璃光”效果,与现代2000目以上砂纸效果相当,反映出古人高超的工艺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