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和田玉的新老玉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判断,涉及材质、工艺、沁色、包浆等特征。以下是详细的鉴别要点:
1. 玉质与结构
- 老玉:由于长期自然风化或盘玩,玉质更显温润油性,透光观察可见细腻的纤维交织结构,表面可能有自然形成的绺裂或风化纹,裂纹边缘圆滑。
- 新玉:未经历长时间氧化,玉质往往显得生硬,部分人工处理的新玉结构过于均匀(如滚筒料),或可见人工酸蚀、注胶痕迹。
2. 沁色与皮色
- 老玉:沁色自然过渡,由表及里渗透,常见黄褐、赭红等次生色,与玉体融合度高。籽料的老玉皮色沉稳,常有“洒金皮”“枣红皮”等天然特征。
- 新玉:染色皮色浮于表面,颜色鲜艳突兀(如亮橘色),借助放大镜可见染料聚集在裂隙中。部分用化学药剂做旧,会有刺鼻气味。
3. 包浆与光泽
- 老玉:表面形成厚重的包浆,光泽柔和内敛(油脂光或蜡状光),手感滑腻。长期把玩的老玉棱角处磨损自然,无尖锐感。
- 新玉:光泽多为玻璃光或哑光(人工打磨),缺乏油润感。部分高仿品会涂油伪装包浆,但触摸后有黏腻感。
4. 工艺特征
- 老玉:古法雕琢痕迹明显,如手工砣具留下的断续线痕、喇叭孔等。明清时期玉器纹饰线条流畅,但细节处略显粗犷。
- 新玉:现代电动工具雕刻线条过于规整,阴刻线底部平整无砣痕。机工钻孔内壁有螺旋纹,与古代管钻痕迹不同。
5. 其他辅助鉴别点
- 密度与硬度:老玉因长期氧化,密度可能略低,但和田玉(6-6.5)硬度不变。若遇异常松软的“玉”,需警惕树脂仿品。
- 出土痕迹:高古玉可能带有土锈或朱砂残留,但需注意现代人工作锈(酸咬土锈易脱落)。
- 文化风格:不同朝代纹饰有特定风格(如汉八刀、乾隆工),新玉仿古常混杂时代特征。
扩展知识:老玉的“熟旧感”是综合判断的核心,需避免单一依据下结论。市场常见做旧手段包括烟熏、火烤、酸浸,甚至埋入羊血中伪造血沁。专业鉴定建议结合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