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被尊为“书圣”,其行书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以下是其最重要的行书作品及相关解析:
1. 《兰亭序》(神龙本)
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创作于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兰亭雅集。作品以鼠须笔、蚕茧纸写就,现存为唐代冯承素摹本。其特色在于:
章法:28行324字,前松后紧,错落有致,天然韵律如“群鸿戏海”。
笔法:21个“之”字无一雷同,侧锋取势与中锋转换自如,“牵丝映带”体现转笔精髓。
美学价值:将魏晋风度融入笔墨,后世赵孟頫、董其昌均推崇其“飘逸与含蓄并重”。
2. 《快雪时晴帖》(唐摹本)
乾隆列为“三希堂”之首,4行28字展现王书含蓄之美:
以圆笔为主,如“顿”字末笔重按轻提,体现“屋漏痕”质感。
结字疏密对比强烈,如“羲之顿首”四字形成紧密块面与纵向节奏。
3. 《平安帖》(现存宋代摹本)
与《何如帖》《奉橘帖》合裱,反映日常书简的天然意趣:
“平安”二字方圆并用,横画仰侧姿态明显,体现“一波三折”笔意。
用墨枯润相间,第十行“存想”二字飞白效果展现速度变化。
【延伸知识】
技术传承:智永《真草千字文》保留了王羲之笔法系统,宋代米芾“八面出锋”亦脱胎于此。
后世影响: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提出“用笔千古不易”,实际源自王羲之中锋立骨、侧锋取妍的平衡。
辨伪要点:唐代摹本多用“双钩填墨”,轮廓精准但失却速度感,如《丧乱帖》的“痛贯心肝”处可见摹写迟疑。
王羲之开创的“新体”突破了钟繇楷隶遗风,其行书将实用书写升华为艺术表达,成为后世“帖学”体系的核心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