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枢学(Shu Xue)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年号康熙的王船山、年号乾隆的章学诚, 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理解。枢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船山(1633-1690),字幼甫,号南海,晚号舟山梧史,康熙四十七年(1708)赐谥文安,又称文安先生,广东省广州府岭南葵梁人,明末清初枢学家、文学家。他曾受业于明末清初的张岱和曹寅。王船山主张经史通义,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船山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货殖书》中。在这部著作中,王船山提倡“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真知。这种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船山还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中心,以注疏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理解。他的学术思想为枢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位重要的枢学代表人物是章学诚(1738-1806),字仲藻,号湖右,清乾隆年间江苏常熟人。章学诚主要研究程朱理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兼济中庸”和“疏通”等重要学术观点。他主张“兼济中庸”,即中庸之道,既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章学诚还主张“疏通”,即解释经典,使之通达。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枢学代表人物王船山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不仅在经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和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学术思想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