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方斗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器物,主要用于以下用途:
1. 量器功能
方斗最初作为计量工具,用于称量粮食、药材等散状物。其方形设计便于堆叠存放,容量标准常与当时度量衡制度对应。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官方制造的方斗需经严格校验,侧面常刻有铭文标明容量,如“官斛”“公平交易”等字样。
2. 陈设赏玩
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粉彩方斗逐渐脱离实用功能,成为文房清供。其四面可绘制山水、人物或诗文,如故宫藏明代青花人物方斗,四面连贯构成故事画,顶部开放设计可插花或置放文玩。
3. 礼器与象征
宋代官窑烧制的仿青铜方斗形瓷尊,用于祭祀场合,象征“方正有容”的儒家理念。乾隆时期尤流行仿古瓷方斗,底部多署“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体现对三代礼器的追慕。
4. 特殊实用场景
药铺常用白釉方斗分装药材,因方形结构防滚动且便于标签粘贴。民窑小方斗亦见于闺房,盛放首饰或针线,清代广彩方斗内壁多设分隔小格。
扩展知识:
工艺难点:方斗烧制时棱角易变形,需采用“镶器”工艺,将泥片拼接后以瓷泥粘合,成品率低于圆器。
纹饰演变:元代方斗多见单色釉,明代流行开光构图,清代常见锦地轧道加彩绘复合工艺。
考古发现:河北定窑遗址出土北宋素胎方斗残件,证实早期方斗为实用器,胎体较厚;上海明墓出土的紫砂方斗则显示材质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