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入殓时棺材摆放的字画通常体现对逝者的哀思、祝福或体现其身份品德,同时遵循民俗禁忌。以下是常见内容和扩展知识:
1. 寿字图案
多用繁体“壽”或篆书变体,象征圆满长寿。常见金底黑字或红底金字,部分地区会在棺材头部贴圆形“寿”字,脚部贴蝙蝠纹样(谐音“福”)。
2. 奠字帷幔
灵堂常用白布黑字“奠”悬挂于棺材上方,宋代《朱子家礼》记载此习俗源自“奠楹”典故(孔子梦楹柱而预知死亡)。现代简化仪式中也可能用“沉痛悼念”等横幅。
3. 二十四孝图
部分地区在棺木侧板彩绘孝道故事,如“王祥卧冰”“黄香温席”,体现儒家。需注意此类题材在当代可能简化为象征性图案。
4. 莲花与西方接引图
佛教信仰家庭会绘制莲花、宝珠或接引菩萨(如阿弥陀佛接引像),《净土往生传》记载此类图像有助超度亡灵。
5. 铭旌
古代贵族用绛帛书写官衔姓名(如“皇清诰授XX大夫XX公之柩”),现代农村仍可见简化版,红布墨书逝者名讳与生卒年。
6. 道教符箓
部分道教科仪中,棺盖会贴“金光篆”或“九凤破秽符”,《道藏·灵宝玉鉴》记载此类符咒可镇煞。
7. 地域性习俗
- 闽南地区:棺材头部绘“日月光华”图案
- 客家人:放置写有“寿终正寝”或“福寿全归”的木质牌位
- 湘西一带:有用朱砂书写“敕令”的镇棺习俗
注意事项:
颜色禁忌:禁用艳红等喜庆色,现代多用白、蓝、黑等素色。
文字方向:传统要求字画需正对遗体中线,体现“阴阳有序”。
现代简化:城市殡仪馆多改用电子屏显示悼词,保持肃穆氛围。
这些习俗实质是生死观的物化表达,结合了儒家的孝道思想、佛教的轮回观念及道教的幽冥信仰,在当代丧礼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