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与东王公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两位重要神祇,其形象在玉器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以下从形制、纹饰、功能及文化象征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 形象特征
- 西王母玉器:常以女性形象出现,头戴胜冠(象征日月或权力),持不死药或蟠桃,伴有青鸟、九尾狐等神兽。汉代玉器多见圆雕或浮雕,面部庄重慈祥,体现母性神格。
- 东王公玉器:多为男性形象,戴冠蓄须,执玉圭或拂尘,常与龙虎、祥云结合。东汉以后流行,造型更强调威严,反映道教"阳气之主"的定位。
2. 纹饰与符号
西王母玉器多刻西华至妙之气衍化的卷云纹、羽化纹,或昆仑山符号;东王公则多见东华木公相关的扶桑纹、三足乌等太阳象征。两者共有的"伏羲女娲交尾纹"(如东汉画像玉璧)体现阴阳调和。
3. 功能差异
西王母玉器多用于丧葬(如握玉、琀玉),寄托长生祈愿;东王公玉器则常见于祭祀礼器(如玉圭、玉牌),强调秩序教化。唐代白玉双神镜等融合二者的器物,反映道教"阴阳共济"思想。
4. 材质与工艺
汉代多见和田青白玉雕,西王母题材偏好透雕技法突出灵动感;东王公器物倾向高浮雕以显厚重。宋元时期,青金石、玛瑙等材质出现,东王公像多见错金工艺。
5. 文化内涵
西王母代表西方昆仑神话体系,与《山海经》的虎齿豹尾原型一脉相承;东王公形象则融合《神异经》记载与道家"东华帝君"崇拜,魏晋后成为全真道祖师符号。
值得延伸的是,汉代"司南佩"等组合型玉器常将二者对称布局,暗合"东王公导引升仙,西王母赐药驻形"的生死观。元代以后,随着三教合一,玉雕中二神逐渐演变为"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的民间信仰范式,艺术表现趋向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