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背面出现结构特征,是鉴别其天然性与品质的重要观察点。以下是专业角度的详细分析:
1. 结构类型鉴别
- 生长纹理:天然玉石常见平行纹、纤维交织结构(如和田玉的毛毡状结构),或粒状结构(如翡翠的"翠性"闪光)。
- 裂隙与愈合纹:天然裂隙多呈不规则分布,表面可见氧化膜;人工处理过的裂隙边缘常有染料残留或充填痕迹。
- 解理面:某些矿物(如透闪石)会呈现平整的反光面,与人工打磨的光滑面有差异。
2. 结构成因分析
- 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构包括:变质重结晶(如大理岩的粒状变晶结构)、交代结构(如蛇纹石化现象)。
- 次生结构可能源于风化(如皮壳的孔隙)、水线(青海料常见)或后期构造应力导致的碎裂。
3. 人工处理痕迹识别
- 注胶处理:紫外线下可见荧光反应,结构处有异样光泽。
- 染色仿古:结构凹陷处颜色堆积,与天然沁色过渡不同。
- 拼合玉:结合部位可见胶层或气泡,结构连续性中断。
4. 鉴赏与处理建议
- 籽料原生结构可能保留撞击坑或指甲纹,属天然特征;山料机械切割痕则需区分。
- 显微观察可确认结构是否对应标准图谱(如翡翠的ABC货结构差异)。
- 重要藏品建议使用折射仪、光谱仪等设备辅助鉴定。
玉石结构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记录,专业人士可通过20倍放大镜观察到方解石双晶纹、辉石解理等微观特征。当代检测技术如拉曼光谱已能精确到矿物分子振动层面进行真伪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