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发展出多种经典字体,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一、篆书
1. 大篆:包括甲骨文(商周时期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青铜器铭文,如《毛公鼎》)、石鼓文(先秦石刻文字),线条古朴粗犷。
2. 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标准体,代表作为李斯《峄山碑》,结构对称,笔画圆转流畅。
二、隶书
1. 形成于秦汉之际,由篆书简化而来,代表作有《曹全碑》《张迁碑》。
2. 特点:横画“蚕头燕尾”,字形扁方,开启后世楷书、行书笔法基础。
三、楷书
1. 魏碑:南北朝时期的石刻楷书,如《张猛龙碑》,风格雄强。
2. 唐楷:巅峰时期代表,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并称“楷书三大家”。
3. 特点:笔画规范,结构严谨,是官方文书常用字体。
四、行书
1. 行楷:近于楷书,王羲之《兰亭序》为典范。
2. 行草:偏向草书,如颜真卿《祭侄文稿》。
3. 特点:书写流畅,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
五、草书
1. 章草:保留隶书笔意,字字独立,如皇象《急就章》。
2. 今草:王羲之发展而成,代表作《十七帖》。
3. 狂草: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极度抽象奔放。
其他变体与地域字体
瘦金体:宋徽宗创制,纤细锋利,如《秾芳诗》。
漆书:清代金农所创,用笔如刷,墨浓如漆。
飞白书:笔画中留有丝白,传说蔡邕始创。
每种字体反映时代审美与技术演变,如篆隶多用于印章碑刻,楷行常见于日常书写,草书则是艺术表达的高峰。书法练习通常从楷书入手,进而研习其他书体,以掌握笔法、结构与气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