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古币需要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工艺特征和科学手段,以下为系统的鉴定方法及扩展知识:
一、材质与铸造工艺分析
1. 金属成分检测
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可非破坏性测定铜、银、金等元素比例。例如,先铜币含铜量普遍在70%-90%,含铅锡比例因朝代不同而变化。
铅质钱币多见于汉代"白金三品"和部分私铸钱,氧化后呈现灰白色锈层。
注意铜铁合铸现象,如南宋铁钱常有铜质镶边。
2. 铸造痕迹辨识
范铸法钱币(先秦至唐代)留有浇注口、合范线,边缘常有流铜;翻砂法(宋以后)表面有细微砂眼,文字笔划较模糊。
机制币(清末民国)边缘齿痕规整,压力导致金属流动形成的"模裂线"是重要特征。
二、形制特征鉴定
1. 尺寸与重量标准
对照《历代钱币尺寸考》等权威数据,如开元通宝标准重量4克,直径24-25毫米,偏差超过10%需存疑。
留意减重现象:唐会昌开元比初铸轻20%,明代永乐通宝有"轻永乐"版别。
2. 文字风格断代
秦半两篆书笔划方折,汉五铢"铢"字金旁三角形特征明显。
宋代钱文多御书体:淳化元宝有真、行、草三体,崇宁通宝瘦金体"铁画银钩"为徽宗亲笔。
三、锈蚀特征验证
1. 自然锈层鉴定
出土绿锈应呈层状结构:底层红色氧化铜(Cu2O),中层碱式碳酸铜(孔雀石绿),表面可能覆盖土锈结晶。
水坑钱常见蓝绿色结晶锈(蓝铜矿),北方干燥地区多生成坚固"黑漆古"。
2. 作锈识别方法
酸蚀锈颜色鲜艳但结构松散,用擦拭易掉色。
胶粘锈在放大镜下可见气泡或纤维基质,热针测试会散发化学异味。
四、历史背景比对
1. 钱谱对照
参考《古钱大辞典》《中国钱币大系》等权威著录,注意《南宋铁钱谱》等专项资料。
警惕"臆造品":如将不同朝代特征拼接的"大齐通宝背龙凤"等伪作。
2. 历史事件关联
王莽"金错刀"与币制改革相关,咸丰大钱与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有关。
区域货币如新疆红钱、台湾寿星银饼等需结合地方史志考证。
五、辅助鉴定手段
1. 微观检测
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结晶形态,古代缓慢冷却形成的等轴晶与现代快速铸造差异明显。
扫描电镜(SEM)可分析锈蚀产物矿物组成。
2. 书法特征数字化分析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叠加比对钱文笔划弧度、起收笔角度,宋代对钱(如天圣元宝篆楷对钱)的对称性可达90%以上。
3. 流通痕迹验证
真品常有自然磨损:唐代以前钱币多穿口磨损,明清钱因串绳材质变化多见外廓磨损。
仿品常用砂纸打磨做旧,但会形成方向一致的机械划痕。
扩展知识:
南北朝"綖环钱"与"剪边钱"是特定时代的损钱现象,非独立币种。
明代铸钱加入锌(分离所得),黄铜钱币色泽逐渐取代青铜。
清钱"部颁样"与地方局差异:宝泉局文字挺拔,云南宝云局常有砂眼。
注意事项:市场上80%的"六字刀""三孔布"为仿品,重要藏品应经中国人民银行钱币博物馆等机构复检。老锈做假技术已发展到使用电解沉积法,需结合多项指标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