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内壶把处出现的小孔印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同时涉及相关工艺知识和处理方法:
1. 制作工艺痕迹
紫砂壶全手工成型时,壶把常采用「铆接」工艺。匠人会在壶身钻孔并嵌入泥料固定把手,干燥收缩后可能留下细微孔洞。这种属于正常工艺特征,尤其在传统「穿把」技法中更为常见,不会影响使用。
2. 泥料收缩特性
紫砂泥料烧制时收缩率达8-12%,壶把连接处因应力集中容易出现显微气孔。朱泥等高收缩率泥料更易出现此现象,属于泥料天然特性,反而能证明未添加化学粘合剂。
3. 明针工艺局限
壶把内侧因角度复杂,明针(表面精加工工具)难以完全刮平,可能导致微小气孔残留。专业匠人会采用「挑砂」技法修补,但部分细微痕迹仍可能保留。
4. 窑烧因素
窑温超过泥料承受范围时,结合处可能出现爆砂现象,形成针眼状孔洞。这类瑕疵需区分:若孔洞贯穿壶壁导致渗水,则属质量问题;若仅为表面痕迹则无碍。
5. 鉴别要点
- 手工壶孔印边缘有自然泥料收缩纹理,机制壶痕迹过于规整。
- 老壶可能有茶垢沁入孔洞形成的「包浆蛛网纹」,新壶则呈现新鲜断面。
- 灌浆壶常见规则排列的排气孔,与手工痕迹完全不同。
6. 处理方法
若为工艺性痕迹,可通过开壶时的「茶汤浇淋」促进氧化膜形成;若有渗漏,可用食用级紫砂泥调水填补后局部重烧。避免使用化学胶水修补。
紫砂壶的「瑕疵美学」在收藏界有特殊地位,日本藏家甚至推崇「虫蚀纹」为自然之美。但需注意区分工艺特征与真正的缺陷,关键看是否影响实用功能及结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