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糖玉的颜色主要由其内部铁质元素的氧化程度和分布形态决定,呈现出暖色调为主的过渡性色系。以下是其典型颜色分类及形成机制:
1. 红糖色
颜色类似浓稠红糖,呈深红棕色至棕红色,属糖玉中的上品。成因是原生矿中二价铁离子(Fe²⁺)在后期地质作用中氧化为三价铁(Fe³⁺),形成赤铁矿或褐铁矿致色。糖色浓郁且均匀者常被雕作摆件或手镯,具有油润的脂感。
2. 黄糖色
色调介于棕黄与蜜糖间,常见浅黄褐至中棕黄色。这种颜色多出现在矿体表层,因氧化不彻底形成,常与白玉或青玉共生。新疆且末矿区的黄糖玉常带有糖白双色,适合巧雕创作。
3. 褐糖色
偏向灰褐或咖啡色,饱和度较低,可能伴有黑色矿物杂质(如铬铁矿)。俄罗斯糖玉中此类颜色较多,因成矿环境含锰元素而显冷色调,玉质往往更透。
4. 浅糖色
淡黄色或米黄色,类似蜂蜜水,多分布在糖玉表层过渡带。若与白玉基底形成渐变效果(糖包白),可提升雕刻层次感。
5. 特殊变异色
- 翳糖色:糖色中夹杂 grey 褐色云雾状斑块,因成矿期流体渗透不均导致。
- 酱糖色:接近棕紫调,罕见,与矿区原生硫化物矿化相关。
补充知识:
糖玉的致色需经历数千万年地质氧化,新疆且末、若羌产区因气候干旱更易形成优质糖玉。
俄罗斯糖玉普遍糖色更深但僵性较重,青海糖玉则偏水透。
染色糖玉可通过紫外灯检测(荧光反应)或酸蚀纹鉴别。真正糖玉的颜色过渡自然,会随佩戴时间愈发温润。
糖玉的价值除颜色外,还需结合细腻度、净度和雕工综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