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门:指一眼就能看出是真品的老物件,特征明显,无需质疑。"开门"是古玩界的最高评价,表示藏品真伪毋庸置疑。
2. 打眼:买到赝品或看走眼。收藏者最怕"打眼",通常因经验不足或卖家做局导致,行内甚至有"打眼交学费"的说法。
3. 掌眼:请专家鉴定真伪。资深藏家会找"老法师"(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帮忙"掌眼",避免入手问题藏品。
4. 捡漏:以远低于市场价购得珍品。明代青花、清代官窑瓷常是"捡漏"目标,但现代真品"漏"已极为罕见。
5. 吃药:买到假货后的自嘲说法。与"打眼"不同,"吃药"更强调受骗后的心理感受,如鲠在喉。
6. 包浆:器物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真正的老包浆温润自然,作伪者常用茶渍、油渍人工速成。
7. 传世品:历代传承有序的物件。区别于出土文物,传世品通常包浆均匀,如清代玉器多带柔和"玻璃光"。
8. 生坑:刚出土的文物。青铜器多见绿锈红斑,瓷器常带土沁,需注意很多"生坑"实为酸蚀做旧。
9. 熟坑:出土后经多年把玩的器物。表面既有原始痕迹又有后天磨损,鉴定难度最高。
10. 到代:指器物符合标称年代特征。宋代建窑盏需见"兔毫""油滴"纹,明代家具要有"蚂蟥工"榫卯。
11. 扒村货:特指河南禹县扒村窑仿品。该地自民国就是仿古瓷重镇,高仿磁州窑器物几可乱真。
12. 苏州片:专指苏州地区制作的假书画。明末清初已形成产业链,仿文徵明、唐寅作品尤为出名。
13. 妖气:赝品不自然的做旧痕迹。元代青花用国产料仿苏麻离青,色浮无层次便是典型"妖气"。
14. 杀猪:高价出售赝品给新手。常见于拍卖会中以"海外回流""名家旧藏"包装的民国仿品。
15. 搬砖头:低买高卖的中间商。不囤货只赚差价,民国时期琉璃厂多此类"跑街的"。
16. 土咬:地下埋藏形成的腐蚀痕迹。真品土咬自然渗透,仿品常用氢氟酸腐蚀但痕迹生硬。
17. 贼光:新瓷器刺目的釉面反光。老瓷器经岁月沉淀呈现"宝光",而新烧器物釉火气未退。
18. 拉纤:中介促成买卖抽取佣金。清代古籍交易中"拉纤的"往往能拿到成交价的一成。
19. 蚯蚓走泥纹:钧窑真品特征。宋代钧瓷釉面有自然流动痕迹,现代仿品多机械化刮出。
20. 一眼假:假得明显的低仿品。如"大明康熙年制"款、画蛇添足的做旧都属于"一眼假"。
古玩行话背后是几百年积累的鉴藏智慧。比如"瓷器看底,玉器看工"说的是鉴定重点;"宁可买高,不可买假"强调真伪比价格更重要。当代收藏更要警惕"科技做旧",如用X光伪造铜器锈蚀层次,或3D打印复刻青铜纹饰。真伪之辨永远是新老藏家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