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日本的钱币在形制、铸造技术、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制与材质
唐朝钱币以圆形方孔为主要形制,如“开元通宝”,象征“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至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货币(如“和同开珎”)直接模仿这一形制,材质亦以铜为主,部分掺入铅或锡以提高硬度。方孔设计便于穿绳携带,也体现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深远影响。
2. 文字与书法
唐朝钱币文字多采用隶书或楷书,风格庄重,如“开元通宝”为欧阳询所书。日本的“和同开珎”钱文同样使用汉字,书体接近唐楷,甚至“开”字写法与开元通宝高度相似。“和同”一词可能源自日本年号“和铜”,但“开珎”二字显然借鉴唐代钱币名称的构词法(“珎”为“宝”的异体字)。
3. 铸造技术
唐朝采用母钱翻砂法,工艺精细,边缘打磨光滑。日本遣唐使将这一技术带回,早期日本钱币如“富寿神宝”“万年通宝”等均沿用唐朝的砂型铸造法。但日本因铜矿资源不足,部分钱币质地较薄,后期出现私铸劣质钱现象。
4. 货币制度的影响
唐朝推行“通宝”体系,钱币兼具价值尺度和流通功能。日本在律令制时期(7-9世纪)效仿唐朝建立“皇朝十二钱”制度,试图统一货币经济,但因商品经济不发达,实际流通范围有限,更多作为赏赐或礼仪用途。
5. 文化象征的传递
钱币上的汉字不仅体现货币功能,还承载儒家“天命”思想和王权正统性。日本天皇通过铸造钱币(如“隆平永宝”)宣示权威,这种政治符号学直接源于唐朝“开元通宝”宣扬“开元盛世”的范式。
6. 历史背景的关联
日本在7-8世纪大规模吸收唐文化,遣唐使带回的不仅是货币形制,还包括唐朝的度量衡、税收制度。奈良出土的“开元通宝”实物证实两国贸易频繁,而日本停止铸钱后(10世纪后),唐朝钱币仍长期作为外贸结算货币流通于东亚。
补充知识:日本“皇朝十二钱”最后一种“乾元大宝”铸造于平安时代中期,因铜料短缺而终止,此后日本一度退回实物经济。而唐朝钱币在晚唐因藩镇割据导致私铸盛行,质量下降,但开元通宝的形制仍被后世(如北宋“宋元通宝”)延续。两者对比可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与中央集权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