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方书画著录主要集中在宫廷编纂的典籍中,以下为重要文献及其特点:
1. 《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由宋徽宗敕令编纂,分别收录宫廷藏书法作品1240余件、绘画作品6396幅。书中按题材分门类(如道释、人物、山水等),记载作者小传、艺术风格及作品目录,是现存最早的体系化官方艺术著录。
2. 《石渠宝笈》系列
清代乾隆、嘉庆朝官修书画总目,分初编(1744)、续编(1793)和三编(1810),总计收录作品逾万件。采用"千字文"编号区分藏地(如养心殿、宁寿宫),详录题跋、钤印、材质尺寸,并有《秘殿珠林》专录宗教题材。其著录格式影响后世鉴定学。
3. 《佩文斋书画谱》
1708年康熙命王原祁等编撰的百卷巨帙,辑录自上古至明末1844种文献中的书画史料,分论书论画、历代鉴藏等门类,具有文献汇编性质,保存大量佚书内容。
4. 《西清札记》
嘉庆年间胡敬奉敕编撰,记录南薰殿、茶库等处藏画,对宋元画作考证尤详,补充了《石渠宝笈》未收作品。
5. 《江村消夏录》
虽为高士奇私撰,但因作者曾任翰林院侍讲,书中著录多内府流出名迹,开创按尺寸、题跋逐项记录的体例,成为后世著录范本。
扩展知识:
唐代《贞观公私画史》为早期雏形,但非严格官方性质。
明代《文华殿书目》等已散佚,内容仅见其他文献转引。
清代建立"铁网珊瑚"式著录体系,除登记功能外,还包含品第分级(上等、次等)。
这些文献的编纂往往伴随内府书画鉴定活动,如乾隆朝梁诗正、董邦达等组成鉴定团队,通过题签、钤印(如"乾隆御览之宝")与著录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