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铸造的钱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刀币
- :又称"赵刀",是赵国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制较燕国刀币平直,刀身无弧度,刀首呈方形或圆形,常见面文有"甘丹"(邯郸)、"白人"(柏人)、"王刀"等。考古发现多集中于山西、河北等赵国故地。
- 类圆足布刀:过渡型货币,兼具刀币与布币特征,可能与三晋货币体系交融有关。
2. 布币
- 尖足布:早期形制,耸肩尖足,空首演变为平首,多铸地名如"晋阳"、"蔺"、"离石"等。分大、小二等制,反映赵国"大布—小布"的货币层级。
- 类方足布:晚期出现方足特征,与魏国布币形制相互影响,体现战国晚期货币标准化趋势。
- 三孔布:罕见高值货币,圆首圆足带三孔,面文记地背记重量(如"一两"、"十二朱"),学术界对其是否属赵国尚有争议。
3. 圜钱
- 蔺字圜钱:圆形圆孔,铭文"蔺"(赵国蔺邑),是向秦式圜钱过渡的见证。
- 离石圜钱:同属地方铸币,反映赵国西部地区的货币流通。
4. 货币特征与制度
- 采用"铢两制"记重,如"半釿"、"一釿"等,与魏国货币体系存在关联。
- 铸地多标记军事重镇(如晋阳)或商贸中心(邯郸),体现军政与经济功能的结合。
- 晚期出现铅质货币,推测为战时应急铸造。
5. 考古发现
-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赵刀与燕刀并存,印证赵燕贸易往来。
- 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发现布币范具,揭示赵国采用范铸工艺,钱文多為阴刻反书。
战国晚期赵国货币逐步被秦半两取代,但其形制演变反映了三晋地区从割据货币到统一币制的历史进程。赵币的多样性既体现地方经济特色,也展现了战国货币经济的复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