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并未直接使用"和田玉"这一现代称谓,当时称和田玉为"昆山之玉"或"于阗玉"。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王,秦始皇对玉器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玉器制度建设
确立玉玺制度:采用"蓝田玉"制作传国玉玺,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篆文,开创帝王玉玺传统。和田玉因运输困难,多用于小型佩饰。
完善礼仪用玉体系:延续周代"六器"制度,但简化了诸侯用玉规格,强化帝王专属玉器特权。
2. 玉料开采与运输
开通"玉石之路":修建驰道连接西域,设置"玉门关"作为玉石贸易枢纽。《史记》记载"西域使多献夜光璧、明月珠",其中包含和田玉料。
设立官方采玉机构:在蓝田等地设有"玉丞"官职管理采玉事宜,但对和田玉的获取仍以贸易和纳贡为主。
3. 工艺技术特征
融合战国技法:吸收楚国透雕、秦国线刻等工艺,开创"秦式玉器"风格。现存秦代玉器中可见双龙首璜、云纹觹等典型器型。
工具革新:推广铁质砣具,使玉器加工效率提升。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杯残件显示已掌握掏膛工艺。
4. 文化象征意义
强化"玉德"观念:将儒家"君子比德于玉"思想与法家集权结合,规定不同等级官员佩玉形制。
追求长生意象:方士献"昆玉"为不死药载体,秦始皇曾派徐福携带玉器出海求仙。
考古发现显示,秦代和田玉器多集中在皇室和高级贵族阶层,如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的玉剑饰、西安秦墓发现的谷纹玉璧等。与后世不同,秦代和田玉器多保留原有色泽,少作染色处理,可见当时更推崇玉料天然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