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在统治东北时期(1916-1928年)确实主导或参与了多种货币的发行,其金融政策具有鲜明的军阀割据时代特征:
1. 奉小洋票与奉大洋票
1917年张作霖控制东三省官银号后,大量发行"奉小洋票"(以角为单位的纸币)。由于滥发导致贬值,1924年改制为"奉大洋票"(1元=奉小洋票12角),但依然未能遏制通胀。这两种纸币成为东北主要流通货币,最终因准备金不足沦为"军用票"性质。
2. 现大洋券与大洋汇兑券
1926年为应对纸币信用崩溃,东三省官银号发行可兑换现银的"现大洋券",并配套推出"大洋汇兑券"。但次年即因奉系军费开支暴增,兑换机制名存实亡。
3. "兵工厂私铸"银角子
奉天兵工厂曾秘密铸造过低成色银辅币(如2角银毫),实际含银量仅30%-50%,导致民间拒收。这类劣币暴露出军阀敛财的本质。
4. "镇威军"军用票
1920年代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以"镇威军"名义强制发行不兑现军用票,在华北占领区掠夺物资。这类纸币往往战争结束即成废纸。
金融失控影响:
张作霖时期的货币乱象导致东北1920年代物价上涨近百倍。1925年日本控制的朝鲜银行趁机在东北推行"金票",逐步控制南满金融命脉。这种货币主权丧失的局面,直到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推行金融改革才有所改善。张作霖的货币政策实质是军阀割据下财政军事化的典型体现,反映了北洋时期中央权威崩溃带来的经济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