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原始瓷器阶段(商代至汉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
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以印纹硬陶和早期青瓷为代表,胎质较粗,釉层薄且不均匀。战国时期釉陶技术提升,东汉浙江上虞地区已能烧制较成熟的青瓷,胎体致密,釉色青黄。
2. 早期瓷器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青瓷成为主流,浙江越窑为生产中心,出现褐彩装饰和莲花纹等佛教题材。北方开始烧制白瓷(如河北邢窑雏形),为隋唐白瓷发展奠定基础。
3.南青北白格局形成(隋唐五代,581—960年)
隋代白瓷技术成熟,唐代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并称"南青北白"。长沙窑开创釉下彩绘,巩县窑烧制三彩陶器。五代秘色瓷达到青瓷工艺巅峰。
4. 名窑林立时期(宋辽金,960—1279年)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各具特色,汝窑天青釉、钧窑窑变为代表。民窑体系繁荣,耀州窑刻花、景德镇影青瓷、建窑兔毫盏等广泛流通。辽金地区亦产特色瓷器如辽三彩。
5. 转型与革新(元代,1271—1368年)
景德镇成为瓷业中心,青花瓷成熟并外销,钴料进口与釉里红技术突破。枢府瓷(卵白釉)为官窑精品,龙泉青瓷持续发展。
6. 鼎盛时期(明代,1368—1644年)
永宣青花使用苏麻离青料,成化斗彩闻名。嘉靖万历彩瓷浓艳,德化白瓷外销欧洲。官窑制度完善,民窑出现"官搭民烧"现象。
7. 技术集大成(清代,1644—1911年)
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代表釉上彩高峰。单色釉仿古创新,如郎窑红、豇豆红。晚清广彩适应外贸需求,机械制瓷技术传入。
8. 近现代陶瓷工业(1912年至今)
传统工艺复兴与工业量产并行,景德镇、德化等产区延续手工制瓷,同时发展现代陶瓷科技。20世纪50年代后恢复名窑技艺,当代艺术陶瓷趋向多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瓷器技术存在地域差异与过渡期,如唐代已出现青花雏形(扬州唐城遗址出土残片),而宋元时期部分窑口仍延续早期工艺特征。外销瓷自唐至清持续影响欧亚市场,形成克拉克瓷等跨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