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玩地摊诈骗是一种常见的收藏品骗局,通常集中在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等古玩市场周边。以下是这类诈骗的主要手法和防范要点:
1. 赝品冒充真品
地摊上常见的"明清瓷器""汉代玉器"多为现代仿品,造假技术高明,包括做旧(酸蚀、土沁)、伪造款识等。例如用化学药剂浸泡瓷器制造"蛤蜊光",或在玉器上人工雕刻"橘皮纹"仿古玉。
2. 虚构来历故事
摊主常编造"祖传宝贝""工地出土""库房捡漏"等故事,甚至伪造"鉴定证书"。有案例显示,骗子会故意在物品上沾泥土,谎称刚出土的"文物",利用买家捡漏心理。
3. 团伙诈骗
常见"托儿"配合演戏:有人假装砍价购买,有人冒充"专家"现场鉴定。2018年潘家园曾破获团伙用"金缕玉衣"骗局,分工明确,骗术专业。
4. 技术造假手段
- 书画:采用揭裱术将古画分层伪造多幅
- 青铜器:失蜡法铸造后电解腐蚀做锈
- 钱币:用真币翻模铸造高仿品
5. 法律风险提示
根据《文物保护法》,倒卖三级以上文物可构成倒卖文物罪。很多地摊"文物"实为现代工艺品,但故意模糊来源可能涉嫌诈骗。
防范建议:
学习基础鉴定知识(如瓷器胎釉特征、铜器包浆规律)
勿轻信"国宝级"捡漏,明清官窑真品市场罕见
交易前用强光手电、放大镜等工具检查
通过正规鉴定机构检测(如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
保留交易凭证,发现诈骗立即报警
古玩行当有"十古九骗"之说,收藏投资需建立系统知识体系,建议新手从信誉良好的拍卖行入手。北京市文物局定期发布《民间收藏文物辨伪指南》,可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