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光敏和鲁娜是当代紫砂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创作的紫砂壶以传统技艺为基础,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创新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1. 工艺特色
季光敏擅长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尤其精通"打身筒"和"镶身筒"工艺。其作品以光素器见长,壶身线条流畅如"西施壶""石瓢壶"等经典器型,胚体厚度控制在2-3mm之间,体现精湛的拍打修坯功力。鲁娜则更侧重绞泥装饰,独创"七彩绞泥"技法,将不同色泽紫砂泥料分层糅合,烧成后形成天然纹理,如作品《天河》系列便运用了这种工艺。
2. 泥料选择
二者均坚持使用黄龙山原矿紫砂,季光敏偏好40目左右的紫泥,成品呈现温润的哑光质感;鲁娜则常用60目细砂调配,配合绞泥需对不同泥料的收缩率精确计算(通常控制在8%-12%区间),以避免烧制开裂。其代表作《九色鹿》便使用了五种矿料拼配。
3. 造型创新
季光敏在传统器型中融入几何元素,如《方韵壶》将圆器与方器特征结合,壶身转折处采用"藏锋"处理。鲁娜则汲取青铜器造型,作品《鼎盛》以商周鼎为原型,壶足设计为三足鼎立,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
4. 文化内涵
季光敏作品多体现文人雅趣,常在壶身镌刻金石碑拓;鲁娜则侧重民俗题材,如《百福壶》运用绞泥再现中国传统福纹。二人在2019年合作的《龙凤对壶》采用"一工一写"的手法,分别用光素器和绞泥表现阴阳哲学。
5. 学术价值
根据宜兴紫砂博物馆检测数据,二人作品的气孔率普遍达到3-5%,优于行业标准。其创新工艺被收录于《现代紫砂艺术年鉴》,其中鲁娜的绞泥技法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代紫砂艺术正经历从实用器向艺术品的转型,季光敏与鲁娜的探索为传统工艺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范式。其作品在保利、嘉德等拍卖行屡创高价,2022年季光敏《云肩如意》以287万元成交,印证了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