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钱币中的罗汉式钱主要指康熙通宝中的一种特殊版式,因钱文字体浑厚、铸造精良,民间传说与寺庙罗汉像有关,故得名。其具体分类和特点如下:
1. 康熙罗汉钱
最常见的罗汉式钱,为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泉”或“宝源”局铸造。特征为“熙”字左侧少一竖(“熈”字简写),钱体厚重,铜质金黄,文字挺拔清晰。传说康熙六十大寿时熔佛像所铸,实为民间附会,实际是中央铸币局的精铸版。
2. 雍正罗汉式
数量较少,部分雍正通宝模仿康熙罗格,文字深峻,铜质精良,但未形成固定版式。多见于宝泉、宝源局早期铸造。
3. 乾隆罗汉式
极少见,个别乾隆通宝因工艺精整被归入此类,但缺乏如康熙罗汉的明确特征,多为藏家主观分类。
4. 晚期仿罗汉式
嘉庆、道光时期有少量钱币延续厚重风格,但工艺渐衰,铜质含铅量高,光泽暗淡,不属于严格意义的罗汉钱。
扩展知识:
材质考究:正宗康熙罗汉钱多为铜六铅四配比,色泽偏红黄,声音清脆。
宗教联系:虽传说与佛教相关,但实为清代铸币局(宝泉、宝源)的试铸或样钱,非宗教用途。
版别细分:罗汉钱还有“长头熙”“短头熙”等小版,背文满文有“开口宝”“闭口宝”差异。
鉴别要点:真品字口锋利,地章平整;仿品多字软、铜质发灰,需结合锈色、重量(真品约4-5克)综合判断。
清代罗汉式钱是地方文化与铸币工艺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康熙时期货币制度的严谨性,其收藏价值高于普通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