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玉石真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下是专业且详细的鉴别手段:
1. 观察质地与结构
- 真玉质地细腻,透光观察可见纤维交织结构(如和田玉的毛毡状结构)。人工合成或仿制品(如玻璃、树脂)通常结构均匀无自然纹理,或存在气泡、流动纹。
- 天然玉石常有微小杂质或棉絮状包裹体,而仿品过于纯净。
2. 硬度测试
- 玉石硬度较高(如翡翠莫氏硬度6.5-7,和田玉6-6.5)。可用小刀轻划表面,真玉无痕,而塑料或岫玉等低硬度材料易留划痕。注意:破坏性测试需谨慎。
3. 密度检测
- 通过静水称重法测量密度。例如翡翠密度约3.33 g/cm³,和田玉2.9-3.1 g/cm³。仿制品密度通常偏低(玻璃约2.5 g/cm³)。
4. 光泽与颜色
- 真玉呈油脂光泽(和田玉)或玻璃光泽(翡翠),染色玉石颜色浮于表面,裂隙处色深。紫外灯下,部分染色剂会发荧光。
5. 听声音
- 用金属棒敲击,真玉声音清脆悠长,仿品声音沉闷。此法适用于手镯等大件。
6. 触感与温度
- 真玉导热慢,触感凉且温润;塑料或玻璃升温快。
7. 专业仪器鉴别
- 折射仪测折射率(翡翠1.66,和田玉1.61),红外光谱仪可检测填充物(如环氧树脂)。
8. 放大检查
- 4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酸蚀纹(B货翡翠)、染色痕迹(C货)、模具压痕(仿古玉)。
补充知识:
常见仿品:石英岩(阿富汗玉)、马来玉(染色石英)、脱玻化玻璃。
优化处理:注胶(B货)、染色(C货)、烧色(红玛瑙)需警惕。
产地特征:和田玉籽料带皮色,翡翠“橘皮效应”等为天然证据。
建议消费者索取权威鉴定证书(如NGTC),避免仅凭单一特征断真假。市场流通的“外蒙料”等名称实为误导,需通过科学检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