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的颜色种类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白玉:质地纯净细腻,色泽温润如脂,是和田玉中最经典的品种。顶级白玉称为“羊脂白玉”,呈现柔和的乳白色,油脂光泽强,清代宫廷尤其珍视。
2. 青白玉:介于白玉与青玉之间,色调偏青或灰绿,质地坚韧。清代常见于器皿、摆件,因其色泽沉稳,适合雕刻复杂纹饰。
3. 青玉:深绿色至灰绿色,颜色跨度大。清代青玉多用于制作大型玉器,如仿古青铜器造型的礼器,色调古朴庄重。
4. 黄玉:罕见的黄色调玉种,清代黄玉多为淡黄或蜜蜡色,因与皇家专属的“黄”色关联,常被用于御用器物,象征尊贵。
5. 墨玉:呈现深黑或灰黑色,因含石墨致色。清代多用于巧雕,利用黑白分层设计山水题材,颇具水墨意境。
6. 碧玉:鲜艳的翠绿色,部分带黑点(铬铁矿杂质)。清代碧玉常借鉴翡翠的审美,制作首饰或浮雕屏风,尤受宫廷女性青睐。
7. 糖玉:因铁元素沁染形成红糖色,多作为皮色保留,清代巧雕常利用糖白双色创作“俏色”作品,增强层次感。
8. 紫罗兰玉:极稀有的淡紫色变种,清代偶见用于小型佩饰,因开采量少,存世器物多为博物馆珍藏。
扩展知识:
清代和田玉颜色评价以“正、浓、阳、均”为标准,同时注重玉质的“润、腻、细”。
宫廷造办处会对玉料严格筛选,带皮色的籽料(如秋梨皮、洒金皮)常保留天然皮壳以证真伪。
部分清代玉器通过染色处理(如沁色仿古),需结合包浆、工艺辨别。
清代和田玉的颜色多样性反映了当时开采技术提升与审美多元化,尤其乾隆时期对异色玉料的创新运用,推动了玉雕艺术的巅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