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家杨善升是广东地区近现代中国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风格融合了岭南画派的写实技法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面貌。以下从多个角度对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展开分析:
1. 地域与师承
杨善升深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折衷中西”理念影响,注重写生与实景观察,作品中常见岭南特有的榕树、木棉、芭蕉等植物,画面常带有湿润氤氲的南国气息。他早年曾随居廉弟子习画,继承了没骨花卉技法,又兼学宋元山水章法,形成工写兼备的笔墨语言。
2. 技法创新
在传统水墨基础上大胆采用撞水撞粉技法,通过水分控制使色彩自然晕染,尤其擅长表现荔枝、红棉等题材的质感。其山水画常以斧劈皴结合泼墨,山石结构硬朗而墨色淋漓,代表作《西樵烟雨》便以湿笔皴擦表现岭南雨季的朦胧美。
3. 题材拓展
除传统花鸟山水外,杨善升关注市井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珠江三角洲疍家渔民、茶楼市集的风俗画。这种现实主义倾向与20世纪前期岭南画派“艺术为人生”的主张一脉相承,如《渔归图》以简练线条勾勒渔船动态,船头炊烟与晚霞形成诗意对照。
4. 教育贡献
长期执教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培养了黎雄才、关山月等后来成为岭南画派中坚的艺术家。其教学强调“师造化”与“法心源”并重,要求弟子既掌握严谨的造型能力,又需领悟文人画的意境表达。
5. 艺术理论
在《岭南画学札记》中提出“三昧说”,主张创作需兼备“物象之真”“笔墨之趣”“心境之远”。反对当时盲目崇古的风气,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其1936年作品《工厂新貌》以传统构图表现工业题材,引发画坛对国画现代转型的讨论。
杨善升的艺术实践体现了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典型路径,既坚守“书画同源”的笔墨内核,又积极回应社会变迁。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其1948年创作的《四季花卉屏》,可视为其艺术集大成的代表作,四屏分别以没骨、双钩、泼彩等不同手法展现四季更迭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