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画著录是记录和评述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重要文献,内容涵盖作品真伪、流传、技法、风格及收藏等方面,对研究艺术史、鉴定和收藏具有极高价值。以下为主要著录及其特点:
1. 唐代《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绘画通史,共十卷。前四卷论述绘画源流、流派、装裱等,后六卷记载从轩辕黄帝至唐代会昌年间的画家373人,评述其风格与作品,并记录壁画和卷轴画的收藏情况,开创了“画史+著录”的体例。
2. 宋代《宣和画谱》《宣和书谱》
宋徽宗时期编撰的官方著录,分别收录宫廷藏画6396件、书法作品1248件,按题材和书体分类。每类有序论,每位艺术家有传记及作品目录,反映北宋宫廷艺术趣味,但真伪混杂需谨慎考辨。
3. 元代《过眼录》
周密撰写,记录南宋末至元初江南藏家如赵孟頫、鲜于枢等人的书画藏品,侧重流传经过,信息简略但保存了重要鉴藏线索,如李公麟《五马图》的早期记载。
4. 明代《清河书画舫》
张丑所著,采用“以人系画”方式,详细考证晋唐至明中期作品,收录题跋、印鉴等信息,提出“望气”鉴定法,强调从笔墨气韵辨伪,影响后世鉴定学。
5. 清代《石渠宝笈》
乾隆、嘉庆年间编修,分三编收录清宫藏品万余件,记录尺寸、款识、题跋等,但部分条目真伪存疑。另附《秘殿珠林》专录宗教题材书画,体例严谨,为清代宫廷艺术研究核心文献。
扩展知识:
著录的局限性:部分著录因编撰者视野或政治因素存在偏颇,如《宣和画谱》排除文人画;私家著录(如明代《珊瑚网》)常夹杂个人偏好。
鉴定价值:著录中的印章、题跋记录可辅助断代,但需结合实物,如《快雪时晴帖》在《石渠宝笈》中的记载与现存台北故宫本有差异。
现代应用:数字化技术(如故宫“书画典藏”)将著录与图像对照,推动大数据分析在风格研究中的应用。
历代著录构建了中国书画的“艺术档案”,需结合考古发现与科技手段交叉验证,方能还原更全面的艺术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