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残次品在陶瓷行业中有多种专业称谓,根据缺陷类型和程度不同,常见的称呼包括:
1. 次品/等外品
指未达到质量标准但仍有使用价值的瓷器,可能因釉色不均、轻微变形或微小气泡等瑕疵被降级处理。
2. 窑裂/窑疵
烧制过程中因温度应力导致的裂痕或釉面开裂,细如发丝的称"开片",明显裂纹则称"惊釉"或"惊裂"。
3. 缩釉/漏釉
釉料在烧制时收缩露胎,形成无釉斑点(称"棕眼"),若釉层局部剥落则称"剥釉"。
4. 变形/翘棱
胎体在高温中软化导致器型歪斜,专业术语分"翘角"(口沿变形)、"塌底"(底部凹陷)等。
5. 色差/釉污
釉料发色不均匀或混入杂质形成的色斑,青花瓷中呈现的散晕现象称"晕散",钴料溢出称"料刺"。
6. 落渣/粘疤
窑内杂质附着坯体形成的颗粒状凸起,若与其他瓷器粘连后强行分离则留下"粘窑"痕迹。
扩展知识:
古代官窑对残次品处理严格,《陶录》记载明代景德镇次品需"椎碎掩埋",防止流入民间。
现代陶瓷分级标准将缺陷分为A、B、C三级,B级以下通常作折扣处理。
少数窑变产生的特殊瑕疵(如钧瓷的"蚯蚓走泥纹")反而成为收藏特色。
日本茶道推崇的"侘寂"美学中,部分残缺器物被赋予"幽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