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字画常通过特定意象表达"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这一主题源自儒家"孝悌"思想和农耕社会对家族延续的重视。以下是相关寓意的具体表现及文化内涵:
一、植物类意象
1. 石榴:果实多籽,明代《群芳谱》记载其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常与蝴蝶组合成"榴开百子"图案。宋代已有石榴纹银簪作为婚嫁聘礼的习俗。
2. 葡萄:藤蔓绵长结实累累,敦煌第322窟初唐壁画中已出现葡萄纹样,象征世代绵延。
3.葫芦:谐音"福禄",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其"蔓带"特性被引申为"万代",常与卍字组合成"万代福禄"图。
二、动物类意象
1.鱼:仰韶文化彩陶即有多鱼纹饰,明清时期"鲤鱼撒子"题材常见,九条鱼组合称"九世同居"。
2.鼠:因其强大繁殖力成为子神,《庚子销夏记》载北宋《葡萄鼠图》即有此寓意。
3.蝙蝠:五蝠谐音"五福",与铜钱组合称"福在眼前",明代漆器常见此纹样。
三、人物题材
1.婴戏图:宋代苏汉臣首创,清代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将童子数量定为吉祥极数。
2.观音送子:结合佛教信仰与民间求子习俗,明代德化瓷塑多见持莲送子造型。
四、文字类表现
1.篆书"宜男":源自《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北魏墓志常见此铭文。
2.百寿图中嵌"嗣"字:清代宫廷有将寿字变形为氏族谱系的特殊写法。
五、组合式构图
1.瓜瓞绵绵:《诗经·绵》典故意象,常见于缂丝裙襕,配以蝶纹增强动势。
2.三多图:佛手(福)、桃(寿)、石榴(子)的组合,乾隆粉彩瓷器多见。
这类主题在明清达到鼎盛,仅故宫博物院藏"榴开百子"题材文物就达217件。当代研究发现,其色彩多采用"五色观"中的赤、黄主调,符合《考工记》"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的配色传统。这些图像不仅是美术创作,更折射出传统宗法社会的生育观念和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