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中的“胶”通常指两种不同成因的物质:一是天然形成的胶状包裹体,二是人工处理时注入的充填物。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天然胶状物的形成
1. 地质作用残留
玉石在形成过程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矿物溶液可能残留硅质、碳酸盐或有机质胶体,冷却后形成半透明胶状包裹体,常见于缅甸翡翠的“老胶料”。
2. 次生蚀变产物
玉石暴露地表后,受风化或地下水渗透,内部矿物(如长石)可能水解形成胶态物质,填充裂隙。和田玉中的“水线”有时伴随胶质感即与此相关。
3. 有机-无机交互作用
部分软玉或玛瑙可能吸附地下水中腐殖酸等有机物,经矿化后形成胶状纹理,如非洲绿玉髓中的黄色胶状条纹。
二、人工注胶的工艺与目的
1. 增强结构稳定性
裂隙较多的玉石(如B货翡翠)通过酸洗去除杂质后,注入环氧树脂或丙烯酸酯胶填补空隙,改善外观并提高耐久性。
2. 优化光学效果
注胶可增加透光性,使低品质玉石呈现“水润”感。常见于染色翡翠或石英岩玉的加工。
3. 仿天然胶态特征
部分合成玉石会刻意添加胶状物模仿天然包裹体,例如合成欧泊中的胶体斑点。
三、鉴别要点
天然胶体:分布不规则,紫外荧光弱,常伴生其他矿物包裹体。
人工注胶:裂隙处光泽不均,紫外灯下显蓝白色荧光,热针测试有刺鼻气味。
延伸知识
翡翠B+C货的注胶常与染色同步进行,胶体可能携带绿色染料;而天然胶状物在X射线下可能显示元素迁移痕迹。高古玉中的“血沁”现象,实为铁质胶体渗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