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的货币制度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相关要点及扩展知识:
1. 三铢钱的短暂推行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首次铸造三铢钱,钱文标明重量“三铢”(约2克),试图恢复秦代半两钱的重量标准。但因其轻小易盗铸,仅流通五年即废止。这一尝试反映了汉初货币轻重不一的混乱局面。
2. 郡国五铢与中央集争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推行郡国五铢,允许地方郡国铸币,钱文“五铢”(约3.25克)。但因诸侯王与豪强滥铸导致恶钱泛滥,实际重量不足。这一时期货币的混乱暴露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力博弈。
3. 上林三官的垄断铸造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归铸币权,由中央政府“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专铸上林五铢。此钱工艺精良,采用铜范铸造,边缘加铸凸起“周郭”以防磨边取铜,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长期稳定的货币体系。
4. 白金币与皮币的虚值货币试验
为弥补财政亏空,武帝还发行过白金币(银锡合金)和皮币(白鹿皮制)。其中皮币面值高达40万钱,实为掠夺贵族财富的手段。这类信用货币的失败反映了古代货币政策的风险。
5. 考古发现与形制特征
出土的西汉五铢直径约2.5厘米,穿孔1厘米,典型特征为“五”字交笔弯曲、“铢”字的“金”旁呈三角形。早期郡国五铢常有记号如星纹、横划,而上林五铢则趋于标准化。
6. 经济史意义
五铢钱制度延续至唐初(约740年),形成“铢两货币”体系。其成功在于:
- 确立中央政府货币发行权
- 平衡重量与价值的关系
- 通过技术防伪抑制私铸
补充知识:同期罗马帝国使用第纳尔银币,而中国选择青铜货币,反映了不同的货币金属文化。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与货币改革共同构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早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