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的滚边钱处理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钱币收藏与研究中,滚边(亦称锉边或磨边)是一项极为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工艺环节。它特指古钱铸成后,为去除铸币过程中在钱币边缘形成的流铜(或称毛边、飞边)而进行的后期加工处理。这一工序不仅关乎钱币的外观规整度,更直接影响其流通使用的便利性与寿命,是古代铸币工艺精益求精的体现,也为后世钱币学断代与辨伪提供了关键依据。
滚边工艺的历史演变与技术流程
滚边工艺并非一成不变,其方法与精细程度随时代变迁、铸造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早期的范铸法所铸钱币,其钱缘通常不甚规整,流铜现象普遍,多采用手工锉磨的方式进行简单处理,故边缘常留下不规则的锉痕。自唐代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翻砂法成为主流后,滚边工艺日趋成熟与规范化。
其标准流程大致如下:铸成的钱树被敲散成单枚毛坯钱后,工人会将其数十枚串于一细棍上,固定后置于旋转的滚磨机床上,机床旁设有固定锉刀。借助机械旋转的力量,钱币边缘与锉刀反复摩擦,从而高效、均匀地去除飞边,形成光滑、圆润的钱廓。经过此道工序的钱币,边缘(即外轮)干净利落,手感光滑,有效地避免了流铜割手或在流通中因勾挂而脱落,保证了钱币的质量。
滚边特征的钱币学意义
对钱币学者和收藏家而言,滚边留下的痕迹是重要的鉴定指标。
首先,它是断代的辅助依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铸钱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细节不同,其滚边留下的痕迹也风格迥异。例如,某些清代地方局所铸钱币滚边粗犷,锉痕明显且方向不一;而中央局如宝泉局、宝源局所出制钱,滚边则较为精细光滑。
其次,它是辨伪的关键。现代为了追求效率、降低成本,往往忽略这一细节工序,或采用现代工具(如砂轮)进行处理,其留下的痕迹与古代传统工艺产生的自然磨损和锉痕有本质区别。真品的滚边磨损自然,与整体包浆浑然一体;而伪品的边缘常显生硬、贼亮,或完全看不到任何加工痕迹。
与滚边相关的其他边缘处理工艺
除了主流的滚边,历史上还存在其他一些特殊的钱币边缘处理工艺,与之相辅相成或有所区别:
鎏金与包金:多见于赏赐钱或纪念性钱币,在滚边基础上于钱身表面覆盖一层黄金,边缘处理需格外精细以保证美观。
锉痕:在手工锉边时代,留下的清晰锉痕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特征,常见于宋以前的钱币。
现代钱币的丝齿:机制币时代,钱币边缘的丝齿(防伪齿边)由机器一次性压印成型,其功能虽与滚边(防割手、美观)部分重合,但工艺原理已完全不同。
历代主要钱币滚边工艺特征简表
时代 | 铸造主流工艺 | 滚边/边缘处理特点 | 典型代表 |
---|---|---|---|
先秦至汉 | 范铸法 | 多无规范滚边,常见铸口流铜及不规则锉磨痕,边缘较粗糙。 | 各类刀币、布币、半两、五铢 |
唐、宋 | 范铸法向翻砂法过渡 | 开始出现初步的锉边工序,但工艺水平不一,锉痕仍较明显。 | 开元通宝、崇宁通宝 |
明、清 | 翻砂法 | 滚边工艺成熟并标准化,使用滚磨机床,边缘多光滑圆润,加工痕迹细腻均匀。 | 永乐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 |
清晚期及民国 | 机制法 | 滚边被机器冲压形成的规整边道(光边、齿边等)所取代,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 | 光绪元宝、袁大头 |
结语
综上所述,古币的滚边钱处理绝非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它是一座连接古代工匠精神与现代钱币学研究的桥梁,是隐藏在方寸之间的工艺密码。通过细致观察钱币的边缘,我们不仅能领略古代制造技术的演进,更能为准确鉴定钱币的真伪与年代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证。在收藏与研究中,给予滚边应有的关注,无疑将使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加专业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