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瓷器彩字底款种类繁多,反映了不同时期、窑口和匠人的特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彩字底款及其背景知识:
1. 九谷烧(Kutani Yaki)
九谷烧以华丽彩绘著称,底款常见"九谷"、"九谷造"或"九谷烧"字样,有时会加上年号或匠人名号。江户时代的古九谷底款多为手写体,明治时期则多见印刷体,并带有"金襴手"风格的描金款。
2. 有田烧(Arita Yaki)
包括伊万里烧和锅岛烧,底款常见"有田"、"伊万里"或"肥前"(古代有田所在藩国名)。17世纪初期作品多无款,后期出现"福"字款或"染锦"款。明治时期出口瓷常见英文"IMARI"标记。
3. 清水烧(Kiyomizu Yaki)
京都地区的代表,底款常为"清水"或"京烧",部分名家作品会署"○山"(如仁阿弥道山的"道山"款)。昭和时期出现"清水六兵卫"等家族传承款识。
4. 万古烧(Banko Yaki)
三重县名产,早期底款为"万古不易",近代简化为"万古"或"BANKO"。部分珍品会加注"奥村"(创始家族姓氏)或"常滑"(邻近产区)。
5. 瀬戸烧(Seto Yaki)
日本最古老陶区,底款多见"瀬戸"、"赤津"(产地名)或"加藤"(著名窑元姓氏)。明治时期的输出瓷常见"SETO"拼音款。
6. 美浓烧(Mino Yaki)
包括织部烧、黄濑户等,古代多无款,现代底款常见"美浓烧"或"岐阜县产"。部分仿古作品会使用"志野"、"织部"等特殊釉色标记。
7. 名家私款
如尾形乾山的"乾山"款、永乐保全的"永乐"款、金重陶阳的"陶阳"款等,这类底款往往伴随花押或印章。
8. 特殊标记
- "大日本"款:明治时期出口瓷常见,彰显国别;
- "天"字款:受中国成化瓷影响,多见于高端仿古瓷;
- "瑞花"款:皇室御用瓷器标记;
- "黑龙会"款:大正时期右翼团体订制瓷器。
鉴别要点:
江户时代底款多为手写青花或铁绘,明治后多见红彩或金彩印刷款;
二战后的瓷器普遍标注"MADE IN OCCUPIED JAPAN"(1945-1952);
现代仿古款常刻意做旧,需结合胎质、釉光综合判断。
扩展知识:
日本瓷器底款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系统化,受到中国瓷器款识和西方商标制度的双重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南蛮写"(仿欧洲风格)瓷器会使用拉丁字母款,而昭和早期的"七宝烧"景泰蓝则多见"七宝"篆书款。收藏时需注意,同一窑口在不同时期可能使用差异显著的底款,例如九谷烧的"吉田屋"款在文政年间与明治时期的写法就有明显区别。此外,日本茶道用器往往遵循"无款为贵"的传统,名家作品反而不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