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国画活动《小鸭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国画材料(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的特性,掌握中锋、侧锋用笔技巧。
- 学习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小鸭子的动态造型,掌握“一笔画鸭”的传统技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真实鸭子或图片,分析其形态特征(扁嘴、短颈、肥身、蹼足)。
- 体验墨色浓淡变化,利用水与墨的融合表现毛绒质感。
3. 情感与态度:
- 感受水墨画的写意趣味,激发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 培养耐心、细致的创作习惯,增强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力。
二、活动准备
1. 材料工具:
- 生宣纸(吸水性强,适合晕染)、羊毫毛笔(大号涂色,小号勾勒)、墨汁、国画颜料(藤黄、赭石)、调色盘、笔洗。
2. 辅助资源:
- 小鸭子生活视频或图片(重点展示游水、啄食等动态)。
- 名家范画:如齐白石《鸭戏图》局部,分析用笔的虚实与墨色层次。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5分钟)
- 播放鸭子戏水视频,提问引导观察:“鸭子的头和身体像什么形状?游泳时脚蹼怎么划水?”
- 示范口诀:“一笔画头扁又圆,两笔身体连成片,侧锋扫出绒毛感,浓墨点睛要大胆。”
2. 技法示范(10分钟)
- 步骤分解:
1. 中锋画嘴:蘸浓墨,侧笔点出三角形鸭嘴。
2. 侧锋画身:毛笔卧倒,一笔拖出椭圆形身体,墨色渐淡。
3. 细节处理:淡墨勾蹼足,浓墨点眼睛,藤黄染嘴与脚蹼。
- 难点突破:通过“水破墨”技法示范绒毛效果(趁墨未干时用清水笔轻触边缘)。
3. 幼儿创作(20分钟)
- 分组提供不同动态参考图(抬头、低头、展翅等),鼓励个性化表达。
-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纠正握笔姿势(“五指执笔法”)与调墨比例。
4. 评价与拓展(5分钟)
- 作品展示墙布置成“池塘”,幼儿互评:“谁的鸭子最有动态感?”
- 延伸知识:介绍宋代《宣和画谱》中记载的禽鸟画技法,对比现代写意鸭子的表现差异。
四、注意事项
安全提示:宣纸易破,提醒幼儿轻触纸面;墨汁避免溅洒。
个体差异:对握笔困难的幼儿可提供辅助握笔器,或改用棉签蘸墨体验。
五、教学反思建议
观察幼儿能否灵活运用“浓破淡”技法表现鸭子羽毛层次。
可结合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进行跨学科拓展。
通过水墨的渗化与笔触的节奏,让孩子在游戏中领悟“似与不似之间”的国画美学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