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刚上手时确实可能显得比较干,这与玉石本身的特性、形成环境及后期处理工艺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并扩展相关知识:
一、原因分析
1. 矿物结构特性
和田玉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其微观结构呈交织纤维状排列。新开采或长期未把玩的玉石表面孔隙未被油脂填充,光线反射呈现"干涩"感。尤其是山料,较籽料更为明显。
2. 抛光度不足
机械抛光的和田玉常采用高目数砂纸打磨,虽能达到镜面效果,但不同于人体长期盘玩形成的油脂包浆。部分商家为保留玉石原始特征会刻意降低抛光强度。
3. 脱水现象
玉石在开采后若长时间暴露于干燥环境,内部吸附水会逐渐流失。新疆和田地区气候干旱,新料表面常出现轻微风化层,影响润度表现。
4. 蜡质层挥发
市场流通的和田玉多数经过打蜡处理,初期触感油润。随着表面蜡质氧化挥发(约3-6个月),真实质地逐渐显现,可能出现"越盘越干"的现象。
二、专业解决方案
1. 科学养玉方法
- 每日净手盘玩30分钟以上,利用皮脂缓慢填补玉石微孔
- 定期用羊毛布擦拭,促进表面氧化膜形成
- 避免接触洗护用品,防止碱性物质腐蚀玉表
2. 质地鉴别技巧
真正的优质和田玉在干燥状态下仍能观察到:
- 隐晶质结构导致的"糯性"光泽
- 断面呈现致密的毛毡状结构
- 透光检查无明显颗粒感
3. 处理工艺比较
| 处理方式 | 效果持续时间 | 对玉石影响 |
|---|---|--|
| 煮蜡 | 3-12个月 | 可能掩盖绺裂 |
| 油浸 | 1-2个月 | 易吸附灰尘 |
| 纳米填充 | 1年以上 | 改变折射率 |
三、延伸认知
青海料与俄料由于透闪石含量差异(通常低于95%),初期干涩感更为明显。且干涩程度可作为鉴别依据——优质籽料即使用砂纸打磨后,放置一周左右也会自然恢复油性,这是透闪石自修复特性的体现。古代琢玉匠人采用"羊毛轮+橄榄油"的抛光工艺,其效果远超现代机械抛光,这种传统技法在苏州玉雕工作室仍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