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作为中国传统玉石文化的核心载体,其名称中的"玉"特指矿物学中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隐晶质集合体,主要成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化学式:Ca₂(Mg,Fe)₅Si₈O₂₂(OH)₂)。本文将通过专业数据解析其本质属性,并延伸探讨相关特性。

根据国际矿物协会(IMA)和中国国家标准(GB/T 38821-2020):
| 指标类别 | 专业参数 |
|---|---|
| 矿物组成 | 透闪石含量≥85%,阳起石≤15% |
| 晶体结构 | 单斜晶系,纤维交织状结构 |
| 莫氏硬度 | 6.0-6.5(典型值6.2) |
| 密度 | 2.95-3.17 g/cm³ |
| 折射率 | 1.606-1.632(点测法1.62) |
玉质优劣由三个核心指标决定:
| 评估维度 | 专业标准 |
|---|---|
| 细腻度 | 透闪石纤维长度0.01-0.05mm为优质 |
| 油润度 | 光泽值(GU)≥65(优于多数玉石) |
| 透光性 | 半透明至微透明,透光深度5-10mm |
上等和田玉需同时满足:透闪石含量>95%、Fe/(Fe+Mg)<0.02、纤维长度<0.02mm。
尽管"和田玉"已成为泛称,不同产地玉质存在显著差异:
| 产地 | 透闪石含量 | 典型特征 | 市场占比 |
|---|---|---|---|
| 新疆和田 | 96-99% | 油脂光泽明显 | 12% |
| 青海 | 90-94% | 玻璃质感较强 | 35% |
| 俄罗斯 | 93-97% | 冷白色调为主 | 28% |
| 韩国 | 85-88% | 多含灰黄杂质 | 15% |
新疆和田玉因昆仑殊地质环境(海拔>4500米,成矿压力3-5GPa),形成独特的毛毡状结构,此为其他产区难以复制。
国家标准(GB/T 23885-2009)对玉色分类有严格界定:
| 颜色类型 | 致色因素 | Fe³⁺含量 | 存量比例 |
|---|---|---|---|
| 白玉 | 结构致密无杂质 | <0.3% | 41% |
| 青玉 | Fe²⁺离子渗透 | 0.8-1.2% | 23% |
| 墨玉 | 石墨包体>30% | / | 7% |
| 黄玉 | 褐铁矿侵染 | Fe₂O₃>2% | 3% |
需要区分原生色(成矿期形成)与次生色(氧化作用产生),两者价值差可达5倍以上。
识别正宗和田玉需关注:
1. 透闪石红外光谱特征峰:3670cm⁻¹(OH振动)、1060cm⁻¹(Si-O-Si伸缩振动)
2. 结构观测:使用100倍显微镜可见典型"交织毡状"排列
3. 化学成分:MgO理论值24.8%,实际优质料>23%
4. 热反应:700℃时结构水开始逸出,失重率>2.3%
现代玉制品需特别注意:通过X射线衍射(XRD)检测石英、方解石等杂质含量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