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200-前1600年)的重要遗存,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黄河上游流域。其玉器兼具实用性、礼仪性和艺术性,代表器物及特点如下:
1. 玉琮
齐家文化玉琮受良渚文化影响,多为方柱体外方内圆形制,但形制较简化,常见单节或短节设计。琮体多无繁缛纹饰,以素面为主,体现西北地区质朴的风格。部分琮的孔道对钻痕迹明显,反映线切割与管钻技术的成熟。
2. 玉璧
玉璧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礼器,多为圆形片状,中央穿孔。其尺寸差异较大,大者直径逾20厘米,小者仅数厘米。部分玉璧边缘留有切割痕,表面常见白化或沁色现象。研究表明,这些玉璧可能用于祭祀或财富象征。
3. 玉刀/玉铲
长条形玉刀与梯形玉铲是典型工具类玉器,刃部多钝厚,无明显使用痕迹,推测已脱离实用功能,转化为仪式用具。部分玉刀穿孔设计,可能与捆绑柄部有关。
4. 玉璜与玉联璧
半环形玉璜及多璜联璧(如二联璧、三联璧)展现了组合式玉器的特色。联璧通过穿孔串联,可能用于佩挂或祭祀悬挂,体现对“璧”形制的创新运用。
5. 玉斧与玉锛
模仿石质工具的玉斧、玉锛器形规整,通体磨光,部分顶端保留捆扎凹槽。这类器物可能象征权力,或用于奠基等礼仪活动。
扩展知识:
玉料特征:齐家玉器多采用本地透闪石玉,色调以青黄、墨绿为主,部分含褐色杂质。与新疆和田玉的相似性引发早期“玉石之路”的讨论。
工艺技术:广泛运用切割、研磨、钻孔等技术,孔洞多为对钻,呈现典型的“蜂腰状”孔道。减地浮雕较少,以素面凸显玉料质感。
文化交融:齐家玉器既吸收中原玉礼器传统(如琮、璧),又保留西北地域特色,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跨区域文化交流。
葬玉现象:墓葬中玉器多置于头部或胸腹部,常见口含玉琮残片习俗,暗示灵魂崇拜观念。
齐家玉器作为中华早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史前社会等级、宗教礼仪及技术传播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