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王羲之的字画需要系统性研习其笔法、结构与,以下是关键要点与扩展知识:
1. 工具选择
- 纸张:首选半生熟宣纸或仿古笺纸,能体现墨色层次。宋代以前多用硬黄纸(涂蜡处理),可尝试类似材质。
- 毛笔:用狼毫或兼毫,笔锋劲健者为佳。王羲之时代笔锋较短,现代"鼠须笔"(非真鼠须,指硬毫)更贴近原味。
- 墨:松烟墨色淡雅,油烟墨色沉厚,《兰亭序》墨迹可见"漆书"特征,可掺少量胶提升光泽。
2. 笔法解析
- 起笔多用"空中作势",切入角度多变,如《丧乱帖》侧锋切入后迅速调锋。
- 行笔中段提按幅度大,《二谢帖》单字常含3-4次节奏变化。
- 收笔处善用"回腕",形成含蓄圆融的笔意,与后世米芾"八面出锋"形成对比。
3. 结构规律
- "一拓直下"的纵势结构,字轴微向右上倾斜,如《得示帖》"雾"字险而不倒。
- 部件组合采用"错位法",左右结构常左低右高,《圣教序》集字可见20种以上变化范式。
- 空间分割遵循"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字在《兰亭序》21个变体中有7种空间构成方式。
4. 章法临习
- 行轴线摆动规律:王书单行呈"S"型律动,《姨母帖》看似平正实则每行有3-5次轴向调节。
- 字组关系:三字一组为常见单位,《平安帖》"存想"二字牵丝实连,"前"二字笔断意连。
5. 墨法还原
- 晋唐书写速度较快,洇墨现象自然。可观察《快雪时晴帖》枯润变化,重点模仿"一笔墨"写3-5字的技术。
6. 辅助训练法
- 双钩填墨:日本皇室藏《孔侍中帖》摹本显示,唐人摹写精确到0.5毫米内的笔画起伏。
- 背临校验:对照《十七帖》刻本与敦煌临本(P.4642卷),可发现职业摹者会强化转折处的"棱角"特征。
7. 审美认知
- 需理解南朝"天然与工夫"的品评标准,王书"雄秀"之气源于隶书笔意存留,如《寒切帖》横画仍带波磔遗韵。
8. 常见误区
- 避免过度追求"秀美"而弱化骨力,明代项穆指出"右军书如庄子文,看似逍遥实藏锋棱"。
- 忌用长锋羊毫摹写,元代赵孟頫虽用软毫但通过加速运笔弥补,初学者难掌控。
临习时应建立"三阶训练":先摹隋代《真草千字文》掌握基础笔法,次临《集王圣教序》锤炼结构,最后攻《兰亭》《丧乱》等墨迹本体会神采。故宫出版社《王羲之书法全集》高清印刷可作范本参考,另可参看《唐摹王羲之帖的科学鉴定》(《文物》2018年第3期)了解材质与笔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