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画家,以下是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及其艺术成就:
1. 顾恺之(约348—409)
东晋画家,被誉为"画祖",开创"高古游丝描"技法。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传神写照"理论闻名,提出"迁想妙得"的创作理念,强调人物画的精神气质。其作品现藏大英博物馆的摹本仍可见精细流畅的线条表现。
2. 吴道子(约680—759)
唐代"画圣",创"吴带当风"样式,笔下衣纹飘逸灵动。曾于长安大同殿一日绘成三百里嘉陵江壁画,尤擅宗教题材,《送子天王图》展现其"疏体"风格。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其"施笔绝踪,皆磊落逸势"。
3. 王维(701—761)
盛唐诗人画家,首创水墨山水,被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辋川图》以焦墨皴染开创文人画新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深刻影响后世。
4. 张择端(北宋)
徽宗时期画院待诏,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全景式展现汴京城市生态。画面包含814人、60余牲畜、28艘船,堪称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 赵孟頫(1254—1322)
元代书画,提倡"书画同源"。《鹊华秋》融青绿与水墨技法,以"复古"为革新,其"飞白"皴法影响元四家。书法入画的主张推进了文人画发展。
6.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创"折带皴"技法。《六君子图》《容膝斋图》以简净疏淡著称,画面多作"一河两岸"式构图,体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美学思想。
7. 八大山人(1626—1705)
明末清初遗民画家,以"哭之笑之"署名。《荷石水禽图》等作品通过夸张变形手法抒发孤愤,开创大写意花鸟新境。其"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成为独特艺术符号。
这些画家在材料运用上颇具匠心:顾恺之使用绢本工笔,吴道子善用寺观墙壁创作壁画,王维以宣纸泼墨,宋代院体画家多采用细腻的熟宣。从魏晋的"曹衣出水"到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技法的演进也折射出中国美学从具象到写意的转变。宋代《宣和画谱》记载内府收藏达6396件,可见当时绘画艺术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