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玩艺术发展的鼎盛阶段,各类工艺技术和文人雅趣催生了大量相关典籍。以下是关于明清古玩书籍的详细分类及代表性著作,附扩展知识点:
一、综合性鉴藏类
1. 《格古要论》(明·曹昭)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分古铜器、书画、碑帖等十三门类,奠定后世鉴藏体系基础。书中提出"三代铜器以青色为上"等标准,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审美取向。
2. 《遵生八笺》(明·高濂)
养生学著作中的古玩篇《燕闲清赏笺》详述铜器、瓷器、文房清玩的鉴赏要诀,记载宣德炉"宝色内涵珠光外现"的特征,为研究明代工艺提供一手资料。
二、陶瓷专项类
3. 《陶说》(清·朱琰)
第一部系统论述陶瓷的专著,六卷内容涵盖历代窑口、制作工艺及款识鉴别。书中考证景德镇"脱胎器"薄如蛋壳的技法,指出明成化斗彩"五彩满窑"的特征。
4. 《景德镇陶录》(清·蓝浦)
详细记录景德镇制瓷流程,包括釉料配比(如霁红釉需添加珊瑚末)、窑炉构造等核心技术。附《陶务方略》揭示清代官窑"匠籍制度"的管理细节。
三、玉器与杂项
5. 《玉纪》(清·陈性)
系统总结古玉辨伪方法,提出"土古受地气,其色沉静"的沁色理论。特别强调戰国谷纹璧"碾琢如霜"的工艺特征,与后世仿品形成对比。
6. 《杖扇新录》(清·王廷鼎)
记录折扇、手杖等文玩制作,详述湘妃竹"蜡地紫花"的鉴别要点,反映清代文人器用的审美趣味。
四、钱币与金石
7. 《泉志》(明·洪遵)
收录前朝钱币348种,按正用品、异域钱等分类。其中对"蚁鼻钱"的考证纠正了前人误以为是龟甲的说法。
8. 《金石索》(清·冯云鹏)
十二卷巨著收录钟鼎碑碣拓片,包含大量明代宣德炉款识图录,是研究明清金属器的重要参照。
五、工艺技术文献
9.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陶埏》《冶铸》等篇记载瓷器烧造、铜器失蜡法等工艺,提及宣德时期"以番硇砂染铜"的镀金技术。
10. 《装潢志》(明·周嘉胄)
书画装裱专著,论述"宣和装""吴装"等格式,对绫绢选料、浆糊调制有严格规范,直接影响明清宫廷裱褙工艺。
扩展知识:
明末《长物志》将古玩分为"器具""书画"等类,反映文人"雅"与"俗"的评判标准,如认为铜器"如三代、秦汉物方可入品"。
清宫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详细记录乾隆时期古玩修复、仿制过程,是研究宫廷审美的一手史料。
晚清《古玩指南》首次系统使用"古玩"概念,标志传统鉴赏学向现代文物学的转型。这类文献共同构成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文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