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地区出土的宋代钱币是丝绸之路贸易与中原货币体系西传的重要物證。这些发现不仅反映了两宋时期(960-1279年)与西域的經濟聯繫,也揭示了宋代货币制度的广泛影响力。以下是相关要点与扩展分析:
1. 出土钱币的主要类型
- 年号钱为主:如"淳化元宝""咸平通宝""熙宁重宝"等,多為铜铁材质,部分为折二、折三型大钱。徽宗时期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因铸造精良尤为常见。
- 特殊币种:新疆阿克苏曾出土"皇宋通寶"九叠篆试样钱,可能是中央政府赐予西域政权的礼仪用币。
2. 流通背景与历史脉络
- 贸易需求:宋代绢马贸易、茶马互市促使钱币西流。西域地区的于阗、高昌回鹘等政权长期使用中原钱币作为硬通货。
- 军事补给:北宋与西夏战争期间,朝廷曾向青塘(今青海一带)驻军调运钱币,部分通过河西走廊流入西域。
- 货币替代:西域本土铸造的"回鹘钱"多模仿宋钱形制,如喀什出土的"元丰通宝"回鹘文背印钱,体现货币文化的融合。
3. 考古发现与学术价值
- 2003年吐鲁番高昌故城发掘中,出土窖藏宋钱达200余公斤,涵盖从太宗至南宋孝宗时期25种年号,证明宋代钱币在西域的持续流通。
- 和田地区发现的夹锡钱(铜铅合金)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西北边防专用货币相印证,反映货币政策的区域性调整。
4. 货币技术传播
宋代翻砂铸币技术通过西域传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发现的本地铸"宣和通宝"仿制品,其浇铸口设计与汴京(今开封)钱监工艺高度相似。
5. 文化互鉴现象
部分西域出土宋钱存在人为凿刻的突厥语铭文或契丹文戳记,显示游牧民族对中原货币的二次认证机制,这种"钱币改造"现象为丝路货币史独有案例。
这些实物资料证实,宋代钱币在西域不仅作为交易媒介,更承担着文化载体功能。其流通范围远超汉唐时期,反映出10-13世纪欧亚大陆东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与此同时,西域本土政权对宋钱的仿铸与改制,也体现了丝绸之路经济交往中的主动调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