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拍照的古董通常涉及文物保护、宗教禁忌、版权限制或材质特殊性等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类型及原因分析:
1. 墓葬出土文物
许多博物馆禁止拍摄新出土的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等,尤其处于脱氧修复阶段的文物。强光或闪光灯会加速氧化,例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曝光后可能褪色。
2. 宗教圣物
藏传佛教的密宗法器(如嘎巴拉碗)、道教开光神像等,拍摄被视为亵渎。敦煌莫高窟部分洞窟因壁画含有密教内容,禁止拍照以防能量场干扰。
3. 光敏性材质古董
清代广州外销画(植物颜料绘制)、唐代经卷(黄蘗染纸)、明代唐卡(矿物颜料)等,紫外线会导致色层剥落。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箴图》摹本限制拍摄即为此因。
4. 版权受限文物
某些私人收藏或考古报告未公开的器物(如未发表的三星堆青铜器),禁止拍摄以防学术成果被盗用。良渚玉琮的微痕研究阶段常属此类。
5. 脆弱有机质文物
汉代木俑、战国竹简、辽代干尸等,湿度变化会导致开裂。北京故宫展出金缕玉衣时严禁拍照,因相机散热可能改变展柜微环境。
6. 军事敏感文物
涉及古代兵书(如《孙子兵法》汉简)、火器(明代佛郎机炮)等,部分国家限制拍摄以防工艺外泄。台北故宫曾因《武经总要》拍摄问题引发争议。
7. 活态文化遗产
纳西族东巴经、水书等仍在使用的文字载体,拍摄需经毕摩/东巴许可,避免神圣文字被不当传播。黔东南苗绣的祖传纹样也有类似禁忌。
特殊案例:
西安何家村窖藏金银器因表面有汞合金,闪光灯会导致金属晶格变化。
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的真身舍利,仅允许特定角度拍摄,避免宗教仪轨冲突。
文物保护中的"最小干预原则"是这些限制的核心依据,《博物馆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对光敏感文物应分级管理。现代技术已部分采用3D扫描替代拍摄,如故宫倦勤斋的通景画数字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