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古币种类繁多,按形制、年代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布币
春秋战国时期流通,形似农具"镈"(布为镈的假借字),分为空首布(如晋国的"空首尖足布")和平首布(如"安邑半釿布")。币文多铸地名或重量单位,如"梁正尚金当寽"。
2. 刀币
齐国盛行"齐法化"三字刀,燕国流行"明刀",刀身铭文多为铸造地或币值。晚期出现圆首刀(如"针首刀"),是刀币向圜钱过渡的形态。
3. 圜钱
战国中后期出现,秦国"半两"、魏国"共屯赤金"为代表。外圆内方设计影响后世两千年,币文多记重量或地名。
4. 楚币体系
包含"蚁鼻钱"(铜贝,铭文似鬼脸)和"郢爰"金版。楚国货币体系独特,金版需切割使用,是中国最早黄金货币之一。
5. 秦汉货币
秦半两确立铢两制度,汉代"五铢"延续至隋朝。王莽时期复古铸造"货布""大布黄千",文字采用悬针篆,工艺精湛。
6. 机制币(晚清民国)
如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三年"等,虽为机器铸造但保留繁体字。新疆地区的"光绪银圆"采用双语铭文。
7. 民俗钱币
非流通的压胜钱,如"太平百钱""常平五铢",多含吉祥文字。宋代"淳化元宝"御书钱由太宗亲题真、行、草三体。
补充知识:
辽代"天朝万顺"契丹文大钱是少数民族文字代表。
明代"永乐通宝"曾作为国际贸易货币流通东亚。
部分南宋铁钱背面纪地如"利州行使",反映分区发行制度。
清代宝泉局、宝源局铸造的铜钱常见满汉文并存。
这些古币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书法艺术载体,篆、隶、楷各体皆备,反映了中国文字演变与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