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能够渗透瓷器表面的物质及影响因素:
1. 液体渗透剂
- 水蒸气: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水分子可逐渐渗入瓷器釉面微孔,导致内部胎体吸水膨胀。
- 酸性溶液(如醋酸、柠檬酸):酸性物质会腐蚀釉面,破坏硅酸盐结构,形成可溶性盐类并渗入内部。
- 油类:高温下(如烹饪油)可能通过釉面裂隙或未完全熔融的釉层渗入,形成顽固污渍。
2. 离子交换渗透
- 盐类溶液(如氯化钠):盐分随水分进入瓷器后结晶膨胀,可能撑开微裂纹,加速渗透。
- 金属离子(铁、铜):可通过釉面缺陷与瓷胎发生离子交换,导致变色(如铁锈斑)。
3. 气体渗透
- 硫化氢:与釉中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硫化物(如黑斑),常见于腐坏食物存放环境。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部分有机溶剂蒸气可能软化釉面树脂成分,间接促进渗透。
4. 高温熔融渗透
- 低熔点金属(如铅、锡):在高温烧制或修复时,金属熔液可能渗入釉面裂隙。
- 玻璃釉料:二次烧制中,新釉层可能通过毛细作用渗入原有釉层间隙。
扩展知识:
瓷器釉面的渗透性与烧成温度密切相关。高温瓷(1300℃以上)釉层致密,渗透率低;低温瓷(800℃以下)釉孔较多,易渗入杂质。
现代纳米涂层技术(如二氧化硅溶胶)可填补釉面微孔,提升抗渗透性。
考古中常见瓷器胎体渗入土壤矿物成分,形成“土沁”,需用EDTA等螯合剂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