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鉴定师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1. 真伪鉴别
通过矿物成分、结构特征(如毛毡状交织结构)、硬度(6-6.5)、密度(2.9-3.1 g/cm³)等参数,区分天然和田玉与仿制品(如石英岩、大理石或合成材料)。高仿料(如俄料染色仿籽料)需借助显微镜观察沁色特征。
2. 产地溯源
依据玉料特性判断来源:新疆和田籽料皮色自然且油润度高,青海料多水线且透明度高,俄料结构松散且白度突兀。且末料常带糖色,韩料则色泽发黄且密度较低。
3. 品质评估
基于"细度、油性、净度、颜色、雕工"五大维度分级。顶级羊脂白玉需满足结构呈隐晶质、油脂光泽明显、白度暖调无青灰。绺裂、棉点等瑕疵会显著影响价值。
4. 市场规范
出具专业鉴定证书(如NGTC证书),标注是否为"和田玉"(国标GB/T16552定义透闪石为主矿物即可称和田玉),防止商家混淆概念。对于染色、充胶等处理手段需明确标注。
5. 文化传承
识别古玉器特征(如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工艺),辅古研究。现代作品鉴定需结合苏工、海派等流派技法特点。
6. 投资指导
分析稀缺性趋势,如黄玉、红玉籽料存量极少,高品质碧玉猫眼具升值潜力。提醒警惕"钢板料""老坑料"等营销话术。
和田玉鉴定需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红外光谱、拉曼光谱),2003年新国标实施后,"和田玉"已非地理概念而是矿物学定义,涵盖全球透闪石玉。市场造假手段不断升级,如二上皮色、激光致色等,专业鉴定师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