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翡翠的真假好坏需要综合观察颜色、质地、光泽、结构等多方面特征。以下是详细的鉴别方法和相关知识:
1. 颜色观察
- 天然翡翠:颜色分布不均匀,常见色根(颜色由深到浅的过渡),绿色呈现柔和的玻璃光泽。高端翡翠(如帝王绿)颜色浓郁但自然。
- 染色翡翠(C货):颜色浮于表面,色块呆板无层次,缝隙处颜色堆积,紫外灯下可能发出荧光。
2. 光泽与透明度
- 天然翡翠为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抛光面细腻。
- 劣质翡翠或B货(酸洗充胶)光泽暗淡,呈现蜡状或树脂光泽,透明度浑浊。
3. 结构鉴定
- 用10倍放大镜观察:天然翡翠有“苍蝇翅”现象(矿物解理面反光),纤维交织结构致密。
- B货结构松散,表面有酸蚀网纹,充胶处可见气泡或龟裂纹。
4. 密度与硬度测试
- 翡翠密度约3.30-3.36 g/cm³,手感沉甸。常见仿品(如水沫子)密度较低。
- 莫氏硬度6.5-7,可划动玻璃,但避免破坏性测试。
5. 荧光反应
- 天然翡翠多数无荧光,B货在紫外灯下发蓝白色荧光(充填环氧树脂导致)。
6. 证书验证
- 正规机构鉴定证书(如NGTC、GIA)是重要依据,注意核对编码与实物是否一致。
7. 特殊种类鉴别
- 老坑种:质地细腻,透明度高,颜色均匀。
- 冰种/玻璃种:透光性强,内部棉絮或石纹自然分布。
- 干青种:颜色浓绿但透明度差,常含铬铁矿杂质。
注意事项:
避免高温或化学试剂接触,长期佩戴的天然翡翠润度会提升。
市场上常见仿品包括染色石英岩、马来玉、玻璃等,需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翡翠的价值受种、水、色、工共同影响,投资前建议多接触实物以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