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购翡翠手镯时,需谨慎避开以下几类问题产品,以免因缺乏专业知识而蒙受经济损失或影响佩戴安全:
1. 染色处理(C货)翡翠
通过化学染料注入劣质翡翠,颜色浮于表面,光泽呆板。长期佩戴可能导致皮肤过敏,且颜色会逐渐褪化。鉴定时观察裂隙或结构松散处是否有颜色富集(使用放大镜可见染料沉积)。
2. 酸洗充胶(B货)翡翠
强酸浸泡去除杂质后注入环氧树脂,表面常有"龟裂纹"。紫外灯下可见荧光反应,敲击声沉闷(天然翡翠清脆)。长期接触汗液可能导致树脂老化、发黄。
3. 仿冒材质手镯
- 水沫子(钠长石玉):比重轻(2.6左右),无翠性,常见飘蓝花但缺乏翡翠的刚性光泽。
- 岫玉/马来玉:硬度低(莫氏4-5),易出现划痕,颜色过于均匀。
- 玻璃仿制品:可见气泡、流纹,断口呈贝壳状,导热快触感温润不足。
4. 裂隙过多的镯子
暗裂(未贯穿)可能在佩戴中扩展导致断裂,尤其是"雷劈绺"或"马尾绺"等结构性裂纹。透光检查时禁止注胶掩盖的"愈合裂隙"。
5. 工艺缺陷品
- 形制不正:椭圆镯(贵妃镯)长短径差>3mm易导致佩戴不适。
- 厚度不足:正装镯标准厚度>7mm,过薄的"鸡蛋壳"镯易碎。
- 打磨粗糙:边缘倒角不匀可能划伤手腕。
6. 所谓"冰翠"或"葱翠"
实为绿色玻璃或脱玻化玻璃,折射率(1.54左右)、密度(2.5g/cm³)均低于天然翡翠,需警惕商家生造术语。
7. 证书存疑产品
警惕非国家级检测机构(如NGTC、GIC)的证书,或二维码链接可篡改的电子证书。国际证书需有CAL/CMA/ILAC标志。
8. 雕花过多的镯子
繁复雕工可能掩盖材质缺陷,素面镯(平安镯、福镯)更能体现原料品质。特别是"镂空雕"部位常为避裂处理。
扩展知识:
天然翡翠的"苍蝇翅"闪光仅出现于粗豆种,高冰种以上不可见,勿以此作为单一判断标准。
缅甸产地并非绝对质量保证,危地马拉翡翠近年市场占比已达15%,需通过光谱分析区分。
正规商家应提供72小时无理由复检期,建议到省级以上鉴定机构做密度(3.33±0.01g/cm³)、折射率(1.66)检测。
若遇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行情(如冰种阳绿镯报价不足万元),务必提高警惕,行业内有"色差一等,价差十倍"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