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要时期,钱币以铜钱为主,兼有铁钱,篆书是宋代钱文中常见的书体之一。以下为宋代篆体钱币的主要种类及相关扩展知识:
1. 淳化元宝
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年)铸造,是最早的御书钱之一,钱文由太宗赵炅亲笔书写,分真、行、草三体,其中"元宝"二字为篆书,笔法圆润挺拔,开启了宋代钱文艺术化的先河。此钱出土于五台山,可能与太宗崇佛有关。
2. 至道元宝
至道年间(995-997年)延续御书钱传统,钱文同样由太宗书写,分真、行、草三体,篆书"元宝"结体严谨,线条粗细均匀,体现典型玉箸篆风格。
3. 咸平元宝
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铸造,钱文楷书为主,但部分版别有篆书"元宝"二字,线条较细,字型略扁,与唐代开元通宝篆书风格有继承关系。
4. 天禧通宝
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铸造,存世有楷篆对钱。篆书钱文笔画遒劲,结字疏密有致,"通宝"二字中"甬"部弧度明显,是典型北宋官炉篆风。
5. 天圣元宝
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铸对钱,篆书钱文线条纤细流畅,"元"字下部封闭呈三角状,与唐代篆书差异明显,体现宋代篆书规范化特征。
6. 明道元宝
明道年间(1032-1033年)铸造,存世稀少。篆书钱文结体方整,"道"字"首"部简化明显,反映书法实用化趋势。
7. 皇宋通宝
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始铸,非年号钱。九叠篆版为宋代篆钱,笔画反复折叠,充满装饰性,可能与官方印玺篆法有关,现存世极罕。
8. 嘉祐元宝/通宝
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铸对钱,篆书笔法已趋程式化,"宝"字贝部简化,体现铸钱效率优先的特点。
9. 治平元宝/通宝
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延续对钱制度,篆书线条更加标准化,"治"字三点水简化为连续曲线。
10. 熙宁元宝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小平钱篆书版,受变法影响,钱文字口较浅,铸工稍逊,但篆法仍保持官方标准。
11. 元丰通宝
元丰年间(1078-1085年)篆书钱文为司马光或苏轼所书(存疑),"丰"字曲笔流畅,是宋代篆书钱文的艺术高峰。折二钱篆书版存世较多。
12. 元祐通宝
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铸对钱,篆书传为司马光手笔,结字宽博,"通"字甬部弧度夸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3. 绍圣元宝/通宝
绍圣年间(1094-1098年)篆书钱文笔势强劲,尤其"圣"字耳部处理独特,反映新党执政时期的审美变化。
14. 元符通宝
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篆书钱文延续绍圣风格,但笔画更加瘦硬,"符"字竹头简化为两点。
15. 圣宋元宝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铸非年号钱,篆书版线条柔美,"宋"字宝盖头波浪状处理极具特色。
16. 崇宁通宝(非篆书主例)
虽以徽宗瘦金体闻名,但部分铁钱有篆书版,钱文近九叠篆,可能为地方铸币。
17. 大观通宝(非篆书主例)
瘦金体钱文为主,偶见铁钱篆书异品,疑为后期补铸。
18. 政和通宝
政和年间(1111-1118年)篆书对钱工艺精湛,"和"字禾部曲线优雅,代表北宋末期的成熟篆风。
19. 宣和通宝
宣和年间(1119-1125年)篆书钱文笔画凝练,"宣"字宝盖头右曳,与元丰、元祐篆法形成断代依据。
扩展知识:
宋代篆书钱文多出自官方书学博士之手,受《说文》影响,笔法较唐代更规范。
铁钱篆书多出于四川、陕西等地,如"绍圣元宝"铁钱篆书版较铜钱粗犷。
南宋时期篆书钱减少,"淳熙元宝"后基本消失,可能与篆书实用衰退有关。
宋代出现过"篆楷对钱""篆行对钱"等现象,是研究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九叠篆除皇宋通宝外,金代"泰和重宝"篆书亦受其影响。